(优质课堂)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13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高考总复习·地理第27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高考总复习·地理考情回顾考纲展示考纲解读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2018·全国卷Ⅱ,9~11;2017·全国卷Ⅰ,6~8;2016·海南卷,16~18;2016·上海卷,31~35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2.区域环境问题的治理及保护措施1.了解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特征。2.了解荒漠化、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理解其治理的主要措施板块一板块二目录板块一︿︿1.认识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等自然因素与人类__相互作用的产物。(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____和次生盐渍化。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异过度的经济活动石质荒漠化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____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2)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示意图植被景观____荒漠草原__400荒漠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mm以下____mm以下400mm以下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逐渐____200降低(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4)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____使脆弱的生态环境____。气候异常失衡板块二︿︿[考法精讲]考法一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原因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少、干旱程度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所示:(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人为因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人为因素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误区防错荒漠、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1)荒漠与荒漠化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地区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它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2)荒漠化与沙漠化荒漠化比沙漠化具有更广的含义,它还包括盐碱化、石漠化等引起土地生产力退化的现象。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过度的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的景观。[例1](2016·海南卷)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CB(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D解析第(1)题,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故选C。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各月降水都较少,但夏季气温高,蒸腾量较大。故选B。第(3)题,从材料可知该地区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的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故选D。考法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1)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2)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避免牲畜大量无序增长。(3)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例2](2016·上海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材料二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5)对11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解析第(1)题,结合非洲的气候分布可知,图中绿化带北侧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南侧为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第(2)题,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要从气压带、风带方面分析;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对附近荒漠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第(3)题,遏制荒漠化发展的措施可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以及减少过度的农业活动等方面分析。第(4)题,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可知这类树种应具备耐旱、抵御风沙等特性。第(5)题,从荒漠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入手,并依据可持续发展中的共同性原则进行评价。答案(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部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特征: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国际合作的精神。考法三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2.水土流失的原因(以黄土高原为例)(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自然原因产生的影响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各种位置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为水土流失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击力大,水流速度快,为水土流失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地质灾害频繁滑坡、泥石流、塌陷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植被覆盖差地表疏松的土壤缺少植被根系的保护,易被侵蚀(2)人为原因: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且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导致了人口与有限的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人为原因产生的影响过度开垦为解决粮食问题在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过度放牧破坏草场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受侵蚀过度樵采破坏植物,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露天开矿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战乱和营造宫殿大量植被被砍伐作为建筑材料或被烧毁不合理利用土地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3.水土流失的治理(1)治理措施措施具体做法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措施沟谷兴建小型水库、打坝淤地等,坡面修建水平梯田农业技术措施沟垄种植,草粮带状间作、轮作等(2)案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例3](2018·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3)题。(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A(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D(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C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正确。第(2)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选项。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正确,B错误。第(3)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故C正确。误区防错中国典型水土流失区的对比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地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丘陵山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表土一旦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3)治理措施不同: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草;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递进题组]一位去巴厘岛的游客在游记中写道:在乌布行走,常能看到随山势修筑的层层稻田,错落有致……走着走着,便会毫无预兆地遭遇一场阵雨,于是便在路旁的亭子里停下来听雨赏雨,看到路边石缝中“吱吱”地冒热气……下图为巴厘岛水系分布图,据此完成1~4题。1.影响乌布稻田的主导自然条件是()A.光照充足B.土壤肥沃C.水热充足D.河网密布C2.乌布随山势修筑层层稻田,有利于缓解()A.水土流失B.农业污染C.土地沙化D.耕地缺水3.在乌布毫无预兆地遭遇一场阵雨的成因最有可能是()A.对流活动强烈B.台风活动频繁C.西南季风强盛D.东北信风控制AA4.路边石缝中“吱吱”

1 / 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