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堂)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12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25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高考总复习·地理第25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考总复习·地理考情回顾考纲展示考纲解读区域的含义及区域特征的差异2018·天津卷,10~11;2018·江苏卷,15~16;2017·全国卷Ⅲ,1~3;2017·全国卷Ⅱ,1~3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掌握区域的概念和特点。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结合实例,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的影响2017·江苏卷,25~26;2017·江苏卷,28;2016·浙江卷,7~8板块一板块二目录板块一︿︿1.认识区域(1)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____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指标(2)特征①具有一定的____,以及一定面积、形状和____。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____性质,如干湿地区。②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____。③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____,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区位特征边界过渡相对一致组成部分④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____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地理环境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位置____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43°N~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30°N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____气候,大陆性稍强土地条件以____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____等矿产资源温带季风水稻土石油(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类型水田耕作业、水产业旱地耕作业、____业农作物____、油菜、棉花____、春小麦、大豆农业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畜牧水稻玉米商业贸易发达落后工业我国重要的____工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成为重化工业基地建筑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墙体严实____,屋顶坡度____综合性厚重小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板块二︿︿[考法精讲]考法一区域特征分析1.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方法2.位置特征描述的主要方面3.自然地理特征描述的主要要素4.人文地理特征描述的主要要素[例1](2017·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1)~(3)题。(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CD(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D解析第(1)题,秦岭—淮河线为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界线。淮河流入洪泽湖之后,没有继续向东流入海洋,而是向南流入长江,故在洪泽湖以东地区虽然存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但没有具体的、可参照的地理实体作为区域划分界线的标志,所以A错误、C正确;据图可知,在洪泽湖以东地区,无自然河道,故B错误;自然地理界线具有模糊性特点,是由一种自然地理环境向另一种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带,在界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不显著。第(2)题,据材料可知,苏南、苏北的划分是以长江为界的,显然长江是造成苏南、苏北两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导因素,故长江对苏南、苏北两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起到阻隔作用。第(3)题,据题中信息可知,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交通促进了苏南、苏北两个经济区的联系,减弱了长江的阻隔作用。考法二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分析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3)水文差异的形成(4)土壤差异的形成(5)植被差异的形成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及其成因因素差异形成的原因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答题模板区域差异分析类答题模板要素分析涉及内容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推断所处的温度带和风带)、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东岸还是西岸)自然要素气候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地形地形类型构成、比例及分布、地势起伏状况水文河湖类型、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地质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稳定性等植被植被类型、覆盖率土壤土壤类型、肥力状况自然要素矿产种类、数量及组合状况要素分析涉及内容人文要素人口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及人口变化城市城市数量、规模、布局及城市化状况农业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的条件评价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工业布局及调整方向交通交通和通讯的通达度科技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例2](2017·江苏卷)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双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BD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2)(双选)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AB解析第(1)题,图示三个时期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由约7.2%→9.2%→13.5%,呈现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B正确;图示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D正确。第(2)题,图示1978~2015年,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不同,前期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最先开放,故能体现改革开放对区域影响的差异性,A正确;2000年后,即西部大开发后,随着政策倾斜,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使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速明显加快,B正确;图示在2000年以前,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大于中西部地区,小于东部地区,说明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东部增速,C错误;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人均GDP年均增速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但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是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D错误。考法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发展阶段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早期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由大到小依次为一、三、二或一、二、三中期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由大到小依次为二、一、三或二、三、一晚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三、二、一[例3](2018·江苏卷)“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图1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图2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图1图2(1)图2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A.甲B.乙C.丙D.丁D(2)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A.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B.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D.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A解析第(1)题,由景观图可知,该村落整体位于地势较高的平坦地形处,与图2中的丁处相符。第(2)题,地坑院与一般民居修建位置、形态有较大差异,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一定的非凡性,可选择部分地坑院作为旅游资源合理保护、开发。故A正确。但由于地坑院位于地下,居住在其中也有诸多不便,则不宜加速推广建造,废弃后也不必大力修复。[递进题组](2016·海南卷)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据此完成1~2题。1.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A.降水多B.风力大C.日照强D.气温高B2.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A.高大、屋顶尖、窗大B.低矮、屋顶缓、窗大C.高大、屋顶尖、窗小D.低矮、屋顶缓、窗小D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福建海坛岛”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季风区,“地势低平”“风沙满地跑”说明当地风力大。其他气候特点,材料并没有相关信息说明。第2题,思维过程:风沙满地跑→风力大,房子像碉堡→低矮、窗小,光长石头不长草→干旱→屋顶缓。“互联网+工业”越来越被世人关注,下图示意工业1.0到4.0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据此完成3~4题。3.工业1.0和3.0分别对应的能源时代是()A.木柴时代、煤炭时代B.煤炭时代、木柴时代C.木柴时代、石油时代D.煤炭时代、石油时代D4.从工业1.0到4.0时代,工业()A.对自然资源依赖性逐渐增强B.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越来越多C.由集中到分散形成工业地域D.企业之间信息联系逐渐紧密D解析第3题,在工业1.0时,18世纪末,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主要能源是煤炭;工业3.0时,处于20世纪70年代,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已经被石油和天然气取代,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故选D。第4题,从工业1.0到4.0时代,工业对自然资源依赖性逐渐减弱。A错误;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越来越少,对劳动力的技术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B错误;工业布局不完全是集中到分散形成工业地域,仍然存在集中布局的工业地域,C错误;进入工业4.0阶段后,“互联网+工业”现象日趋显著,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领域,企业之间信息联系逐渐紧密。故选D。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其中的东部农业文化区(下图)包括:燕赵文化副区、黄土高原文化副区、齐鲁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副区等。据此完成5~7题。5.对齐鲁文化副区表述正确的是()①儒家文化的发源地②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业③沿海有渔业④朝鲜族主要聚居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A6.巴蜀文化副区较之其他文化副区形成独特地域文化的原因可能是()A.曾经是古代巴国和蜀国的首都B.传统农耕经济比较发达C.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依托D.地形原因与外界文化交流不畅D7.各文化副区与当地的地方戏曲对应正确的是()A.燕赵文化副区——山东大鼓B.黄土高原文化副区——秦腔C.齐鲁文化副区——川剧D.巴蜀文化副区——京剧B解析第5题,据图可知齐鲁文化副区位于华北地区,且包括山东省部分地区,①②③即对山东省的表述,④朝鲜族主要聚居地在东北,④错误。故选A

1 / 7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