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01自学——必备知识02探究——热考重点04精练——高效作业03追踪——命题动向知识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代(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_____________”。(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推恩令2.唐朝(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______________,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______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节度使藩镇割据3.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中央派_______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监督。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消极:形成了_______、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文官通判冗官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刘宗绪《古代官员研究综述》核心论点: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这是宋代官僚机构庞大,冗官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4.元朝:行省制度(1)措施①地方设______________,长官由朝廷任命。②下设路、府、州、县。③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______管理。(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__的开端。行中书省宣慰司省制知识点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代: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___________、侍中等,以削弱相权。尚书令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_______,保证了_______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相权皇权4.宋代:增设参知政事、______________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枢密使5.元朝:______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中书省古代君主专制的开明性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核心论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并不是绝对化的,具有一定的开明性。知识点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代:实行______________。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察举制孝廉2.魏晋南北朝(1)实行______________,选用官吏重门第而不重才能。(2)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九品中正制3.隋唐:科举制(1)形成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设立______________,科举制形成。(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作用①把读书、_______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_______,加强了中央集权。进士科考试中央科举制的作用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核心论点:科举制使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也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漫画说史】宋代加强中央集权信息提取:北宋将兵权、财权等都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在对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地方势力再也无力挑战中央。自宋以后,内忧不再是国家面对的主要问题,而外患则往往会导致灭亡。【图示解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教材补充】外戚干政外戚亦称外家,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指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外戚干政现象是君主专制下皇权专制的结果,往往会造成政治黑暗或朝廷内部矛盾争斗。【辨析比较】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构图解史】宋代“二府三司制”信息提取:宋代,军权和财权完全从相权中分割出来,相权进一步衰落。【知识补遗】士族门阀制度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依据。九品中正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图解历史】科举制的影响信息提取:上图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这说明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但世家大族把持朝局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点一汉至元国家对地方治理制度的变迁“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推恩令”“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推行的一种举措。“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对于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对点训练]1.(2020·北京昌平区二模)汉初,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同姓王国保卫中央政权,于是分封同姓诸侯,以保卫中央。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把王国土地户口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此后诸侯王的子孙都得以成为列侯。汉武帝的做法()A.与刘邦一样扩大了王国势力B.是“无为而治”的政策实践C.体现出强化中央政权的理念D.为中外朝制度奠定思想基础解析:选C。通过题干中“推恩令”的内容可知,地方上王国的势力有所下降,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体现出了强化中央集权的理念,故选C项;“推恩令”缩小了地方上王国的势力,不是扩大了其势力,排除A项;“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是“积极有为”,并非“无为而治”,排除B项;“推恩令”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外朝制度涉及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D项。2.行省制度行省制是元朝开创的以省统领多级地方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对点训练]2.(2020·鄂东南高中教育联盟学校)元代行省区划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局面。这一局面()A.继承了秦汉以来的地方行政区划原则B.强化了地方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C.促进了各族人民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D.为行省在全国的定型奠定了基础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可知,这一局面有利于加强原来不同行政区的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故选C项。秦汉以来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据材料“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可知,元代改变了秦汉以来的行政区划,A项错误;据材料“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可知,强化军事而不是“经济文化”,B项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汉至元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史料一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史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卷128史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解读】(1)史料一阐释了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举措及特点。(2)史料二阐释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及影响,解读时注意从宋朝吸取前代历史教训及解决藩镇割据的利弊角度思考。(3)史料三阐释了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从行省权力及其与中央的关系角度思考。【思考】(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2)据史料二,分析朱熹对“尽夺藩镇之权”的看法。(3)依据史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根据上述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变化的趋势。试答:【提示】(1)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2)朱熹认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在防止地方割据方面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抵抗外族进攻时失败。(3)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趋势: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行省制度更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的依据(1)机构和官员设置有玄机,从制度设计层面防止割据。元代的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2)分权更集权。中央赋予行省更多的权力,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例如: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中央比较容易控制。“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汉至元地方管理体制的规律认识(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重点二汉至元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中外朝制度西汉时期的中央官制在汉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的亲信近臣组成,负责决策。“外朝”是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组成的执行机构。这一制度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对点训练]1.有学者认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