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篇目及指导策略(徐光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语文教研(电子版)主管:利川市教学研究室2012年第3期•lcjxyj•com主办;利川市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中心(总第29期)QQ邮箱:1598776044@126•com主编:徐光华温俐群;参编:利川市小语青年研究中心会员吴际平谭天军孙传明张建华曹显彬吴玉娇王玥熊伟李慧莲连慧何碧芳何妮娟杨丽瑶翁学艳万咏梅廖春梅覃春生等教育部新颁《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推荐古诗词诵读和课外阅读指导——供利川市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省“经典诵读课题研究”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参考内容目录▲课程标准对于经典诵读的要求▲关于诵读积累经典的精辟论述▲必背优秀古诗词循序渐进安排▲诗词常识简介及经典模拟训练▲小学生优秀课外读物推荐篇目▲经典诵读和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第一部分课程标准对于经典诵读的要求教育部新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与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即汉乐府《长歌行》、唐·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唐·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南宋·曾几的《三衢道中》、宋·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篇目达135篇(段)。其中1—6年级的推荐背诵篇目都是诗歌。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对背诵积累优秀诗文在“量”上的重视,因为“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是因为,优秀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其中不仅蕴涵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知性美,更积淀着一个伟大民族灵的灵魂和智慧。“新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四学段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在这些“阶段目标”中,不仅对背诵积累的数量作了规定,还明确提出了背诵积累的“质量要求”和“基本方法”。“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说明,对学生背诵积累经典诗文的教学和评价,都应侧重于感悟理解、内化吸收、奠定根基。第二部分关于诵读积累经典的精碎论述-2-党和政府在重要文件中的论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规划、报告中,都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刚刚颁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师引领学生诵读积累古诗文正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因为,优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许多传世佳作,内涵丰富,意存高远,蕴含哲理。比如: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积累词句的同时,不也可以领悟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吗?记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积累词句的同时,不也可以感受到志士仁人那种先公后私、忧国忧民的情怀吗?诵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能不受到诗人那种热爱母亲的深情的感染熏陶吗?这说明,诵读经典,绝不仅仅是字词句篇的积累,同时也是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智慧的积累和文化的积累。所以,引导学生诵读积累经典,有益于学生陶冶情操,增添人文涵养,健全人格发育,提高审美感觉和鉴赏能力,是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和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论述: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谈到:“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下来,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地位的子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助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世世。”温总理的这一重要演讲告诉我们,中华优秀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纵观历史,横观现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科技,就会落后,就会受人宰割;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甘愿为人奴隶……由此,可见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太重要了;同时对于开拓思维、培养灵感、孕育创新的能力,人文文化也有着巨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通过引领青少年学生诵读积累经典,来维系中华民族精神,认同中国传统人文精粹;同时又要教育他们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审美情趣,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语文教育教学专家的精辟论述——一是关于在诵读积累中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省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著名特级教师李作芳、段宗平,在他们主编的《经典诵读本》的序言中是这样描述的:“别样的文字,参差的名式,顿挫的语调,像口袋里的卡通画片、手中的麦当劳一样新鲜又时尚!一个个的方块字,载着先秦的传说,披-3-着汉唐的月光,穿过宋元山水画,且歌且舞”。的确是的,当教师指导学生微微闭合双眼,轻轻吟诵“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学生的胸中一定会涌动着阵阵春潮,朵朵杏花、片片桃红就会在他们眼前笑红了脸;同时,学生还可能看到风中的酒旗,南朝的塔寺,和那闪动着绿色的绵绵思念……这就是经典诗词的魅力,学生穿行在飘溢着墨香的字里行间,就会思接千载,神游八荒,胸中朗朗如明月。比如:临水时,学生吟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登高时,学生吟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壮怀激烈时,学生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愁绪满怀时,学生吟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执子之手依依惜别时,学生吟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欢聚一堂意气风发时,学生吟咏“我是少年!我是少年!我有喷腾的热血和活泼进取的气象。我欲进前!进前!进前!”……在青少年学生多梦的花季雨季,让这些智慧多情的文字铭刻在生命的底板上,亦如挂在他们头顶的星星,融入他们的血液,扮靓他们的心灵!关于诵读积累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意义——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宋代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清代章学诚说:“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这些名句都道出了诵读经典、积累语言对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青少年学生在求学阶段,言语仓库里积淀了大量的言语作品,何愁笔下枯涩?现在有不少青少年学生不会表达、不会写文章,更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语文基础差。中国语言文字之根就在文化经典当中,特别是这些优美古诗文中,这些千古美文就是最好的警句范文。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背诵积累的黄金时期,他们对这些好语录、好文章,特别是经典诗词诵读积累多了,感悟内化了,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就会变成自己的内在素养(能力)。久而久之,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自然就会提高。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关于引领学生有效诵读积累经典诗文的策略和方法——在这方面古今哲人都有深切的体会和精辟的论述。宋代教育家、思想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摹,不但要懂透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面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着自己的思路和气势。这就要高声朗读,只浏览默读不行。这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当然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教师不要担心学生是否全部弄明白了这些诗词文字的含义,也不必强求学生去煞费苦心地去考证每个字中的典故,每句话中的言外之意。就像北宋大教育家张载所说:“经籍亦需记得……记得便说得,说得便行得,故始学亦不可无诵记。”诵记,便是学习经典的精髓所在。“器成彩定,难可翻易。”童蒙时期的所习所学,会与青少年学生的生命相始终。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86岁后双目失明,凭着年幼时背诵的古代典籍,写出了皇皇70万字的《晚学盲言》。“少年读书如刀刻,中年读书如磨墨,老年读书如云烟。”所以,教师要抓紧趁早引领学生把一篇篇优美诗文吞进他们小小的胃里,它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感悟能力的提高,由当初的“不甚解”慢慢发酵、转化为他们自身血液中的文化因子,浸润着他们的日常言行。日久天长,他们的内心会变得阔大、敞亮、文雅、优雅、儒雅、高雅、典雅,绽放-4-成他们如炬的目光,使他们凛然站立于天地之间!总之,树有根而成活,根入土则繁茂。我们中国人犹如树木,而学生则如嫩叶,传统文化,经典古诗词就如大地。我们必须牢牢扎根入土(让经典溢满学生的心田,让经典释放学生的情感,让经典驱逐学生的疲倦,让经典提升学生的境界),树木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所以,我们要引领学生诵读古诗词,传承中华经典文化,让中华学子亲近母语,汲取营养,茁壮成长,永远辉煌,始终做有根之人。第三部分必背优秀古诗词循序渐进安排△一年级△上学期(共20首)●教材篇目(4首)1、咏鹅(P57)(唐·骆宾王)2、画鸡(P72)(明·唐寅)3、静夜思(P74)(唐·李白)4、悯农(一)(P100)(唐·李绅)●补充篇目(16首)1、古朗月行(离别感悟类)(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山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2、风(亲近自然类)(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3、登鹳雀楼(珍惜生活类)(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4、鹿柴(良好习惯类)(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