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44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历史第十五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4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01整合——主干知识02认知——重点难点04精练——高效作业03探究——命题考向知识点一商鞅变法1.背景(1)经济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②各国进行变法。(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2.内容(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①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③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②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③习俗:“塞私门之情”,移风易俗。3.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3)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4.作用(1)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2)局限性: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矛盾激化。(2)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2.内容(1)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3)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4)革除旧俗:仿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3.作用: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知识点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2.内容(1)经济上——富国之法①均输法: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物资。②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控制和操纵市场。③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④募役法(免役)法:纳钱代役。⑤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⑥方田均税法:重新清丈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2)军事上——强兵之法①将兵法:精简裁并军队,设置专门操练军队的将官。②保甲法:把农民进行保甲编制,兵农合一。③保马法: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百姓养马。④设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3)政治上——取士之法①科举改革:以经义策论取士。②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教材。3.作用(1)积极作用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②农业生产发展,使财政收入增加,改善“积贫”的局面。③使军队战斗力增强,改善了“积弱”的局面。(2)局限性①指导思想上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②变法的实行过于激进。1.商鞅变法体现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要求(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还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3)普遍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县制的建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2.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丰富、发展了各民族文化。(2)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要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启示(1)改革必须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但也应防止在改革中出现用人不当、执行不力等问题。(3)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既得利益,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注重改革的实效性。4.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不同点背景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北宋中期面临统治危机目的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挽救统治危机实质一场封建化的改革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相同点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有最高统治者支持;都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措施比较全面,都调整了生产关系考向一从改革的背景、特点角度融合考查社会发展的现象北朝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常给臣下赐胡姓,同时又为其改名,所改之名为汉名,多是儒家文化用语,如独孤信、长孙俭。这一行为()A.有助于民族文化认同B.反映少数民族文化落后C.促进了儒学开始兴起D.加速少数民族文明衰落【命题评析】本题以北朝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的赐名特色为切入点,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解析:选A。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采用胡姓,同时改汉名及使用儒学文化用语,说明了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现象,推动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少数民族文化落后的问题,排除B项;儒学兴起于春秋时期,排除C项;这些措施会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文明发展,排除D项。考向二从改革的措施、影响等角度考查历史发展特征(2020·山东省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材料二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徳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命题评析】本题从社会变革的角度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特征。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选官用人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商鞅变法等知识点,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一信息“贵贤”“敬贤者存,慢贤者亡”“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可知两人的不同态度;相同之处结合战国时期两人提出主张的目的作答。第(2)问抓住材料二信息“列徳而尚贤”“有能则举之”“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归纳主张,结合商鞅变法分析意义。答案:(1)不同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相同之处:均是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