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十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综合提升01构建——网络体系02纵横——知识拓展04单元质量检测03延伸——史学争鸣一、罗斯福新政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反映出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1.从政治角度看: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是,在美国建国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国会明显居于支配地位”,从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美国三权分立和制衡体制,经历了从以国会为中心到以总统为中心的转变过程。通过扩充总统的权力、构建“大政府”等,在政府的宪法框架内,总统起主导作用,强化了政府的作用。2.从经济角度看: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大萧条背景下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不仅是经济的新政,也是美国共和制代议制政体的新政,也是社会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新政。从美国新政的变化可以折射出该时期重要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3.从思想角度看: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打击,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已经过时。从罗斯福新政开始,国家干预经济思想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指导思想;同时社会福利思想萌发,推动了注重环保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针对训练]1.(2020·广东佛山二模)美国绝大多数学者对罗斯福新政的看法是:“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政府有魄力有决心贯彻‘新政’的策略,那么即使没有战时经济活动的帮助,国家也能重新繁荣起来。”据此推测,罗斯福新政()A.实现了美国的重新繁荣B.是在权力制衡的框架下进行的C.没有在实践中贯彻执行D.破坏了美国政体结构的稳定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政府有魄力有决心贯彻‘新政’的策略,那么即使没有战时经济活动的帮助,国家也能重新繁荣起来”得出罗斯福新政是在权力制衡的框架下进行的,故选B项。二、斯大林模式反映出政治、经济、思想的特点1.从经济角度看: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且影响到苏联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多领域。2.从政治角度看:斯大林体制下,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阻碍苏联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3.从思想角度看:斯大林模式下,缺乏民主思想,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农民的小农意识浓厚,不利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高度的思想文化专制,阻碍了苏联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导致思想僵化。[针对训练]2.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认识,理论界有许多说法。依据下面说法可以断定“斯大林模式”()持否定态度的“斯大林模式”“专横官僚式”“备战式”“极权主义”等等持批判态度的“斯大林模式”“行政命令式”“兵营式”“早期社会主义式”“国家社会主义式”等等认为是特殊的共产主义社会“极权式共产主义”“军事共产主义”等等A.是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方式B.是高度集中的计划政治经济模式C.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D.是导致日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解析:选B。由材料“专横官僚式”“行政命令式”“国家社会主义式”“极权式共产主义”可知“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政治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三、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五种主要经济思想和模式1.重商主义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思想,核心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2.自由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思想,核心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3.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核心是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方面干预经济。4.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政策:主要实行货币主义和供给主义,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5.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政策:美国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政策,既不完全自由放任,也不过度干预经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针对训练]3.(2020·北京西城区二模)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定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A.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B.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C.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解析:选A。材料“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定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体现了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故选A项。四、20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苏俄(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不同点背景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美国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苏俄(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不同点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国家干预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改善了工农联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苏俄(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相同点(1)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2)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当时各国的实际需要(3)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拓展训练](2020·山东聊城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1933年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1934年1月31日,罗斯福使美元贬值40%。1934年5月22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总统提议的《购银法案》。1935年,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通过《社会保险法》苏联1928年起,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1929年,开始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1929年5月,苏联设立了“外国咨询中央局”,专门负责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中国1933年3月1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1935~1937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废止银本位,统一发行货币,实行纸币制;禁止使用白银,白银收归国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上表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三国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思路点拨】审题:据题目信息,提取信息,拟定论题,运用表中反映的美、苏、中三国相关知识阐释,实际就是论证论题。解题:从表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的历史事件,迁移当时三国的重大历史现象,如“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斯大林模式”“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等,任选其中一个恰当的角度,拟定论题,根据论题迁移历史现象的原因、表现、结果或影响进行阐释。【尝试作答】答案:示例一:各国经济体制相互影响或借鉴。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苏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国纷纷借鉴苏联成功的经验。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摆脱经济危机。中国出现了苏联热,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示例二: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冲击并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摆脱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苏联抓住机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人才、资金,促进了工业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为防止白银外流,实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行经济统制政策。示例三: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1929~1933年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同时也给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美国实施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苏联借机引进人才、先进技术,推动了工业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经济发展。1.解答步骤:此类试题大概可以概括为三步:(1)首先拟定论题。紧贴题目要求,简洁直观。(2)选取相关史实作为论据,进行论证。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要注意层次、角度的多样性。(3)结尾强化自己的论点。争取能上升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要求的理论高度。2.注意“观点”和“论题”的区别。(1)“观点”是一个陈述句,主谓宾齐全,范围小。(2)“论题”范围更大,即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主语,又可以是一个陈述句。3.解答切忌误区(1)在观点(信息、论题)部分:不能提出较正确的观点,观点背离材料,观点不能高于材料等。对策:紧扣材料,观点明确,自己最熟,论证最易。(2)在论证部分①论证角度单一。对策:2~3个案例,从政、经、文、外等多个领域,从古今中外正反等角度思考。②史实调用不合。对策:多读几遍题目要求,先构思,后组织答案。③缺失论证语句。对策:运用史实后要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提示史实与史论间的关系。④无法调动史实。对策:建构系统的通史知识。(3)在结论部分①缺失结构。对策:严格按三段论的格式要求。②无法提炼。对策:换种语言或角度重述结论。(4)写作过程:不分段,无要点,无关键词,切忌一团糟。史学界对斯大林模式问题的争论【史界观点】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在西方和俄罗斯有人称之为“极权主义”“斯大林主义”。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曾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过深远影响,即使在今天某些社会主义国家仍留有它的影子。观点一中国学者大多认为,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时代和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功绩在于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后期消极作用明显。观点二我国也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以党代政,以人治代替法治,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是假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半封建专制和极权主义的混合物,把苏联解体归咎于斯大林模式。观点三西方学者和戈尔巴乔夫后期的苏联(俄罗斯)学者,对斯大林模式基本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只看斯大林模式取得的成就,更主要的是看这些成就是采取什么手段获得的,苏联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斯大林模式有严重的缺陷和弊端。【争鸣感悟】关于斯大林模式的研究,西方学者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苏联(俄罗斯)学者则把某些情绪化的看法渗透到学术观点之中,从而导致其走向极端。我国大多数学者则能保持一种客观的心态,使研究成果显著。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