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七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1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01自学——必备知识02探究——热考重点04精练——高效作业03追踪——命题动向知识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1)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2)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____________的限制。(3)“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间办厂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民族资产阶级3.影响: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知识点二短暂的春天1.原因(1)____________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3)群众性__________________的推动。(4)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反帝爱国运动2.表现(1)面粉业和____________发展最快。(2)化工、皮革和卷烟也有相当发展。纺织业3.结局: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民族工业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知识点三曲折的发展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发展较快(1)原因:国民政府开展“__________________”,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2)表现: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①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和橡胶工业,均获得较大发展。②制碱工厂制成的碱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在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这十年,中国工业继续发展,速度有所提高,工业结构缓慢优化,工业的集中度有了一定发展,工场手工业向近代机器工厂的转化大量出现,资本的有机构成逐渐提高。……但农村购买力不足,缺乏农村市场的支持是中国工业发展基础脆弱的根本原因。——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中国的民族工业有所发展,但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仍然薄弱。2.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1)原因:_______侵略者的掠夺,国民政府的战时体制和官僚资本的压榨。(2)表现①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②在国统区:民族资本日益萎缩。日本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官僚资本3.抗战胜利后走向绝境(1)原因①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②______________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③国民政府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2)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终陷入绝境。这一命运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漫画解史】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机遇信息提取: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之所以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构图解史】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信息提取:外来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刺激了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诞生;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在加速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对外来资本主义经济也起着一定的抵制作用。【漫画解史】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信息提取: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压迫下,民族工业发展艰难。若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无论怎么提倡国货,也无法挽救民族工业衰败的悲惨命运。【图解历史】民族工业的“春”“夏”“秋”“冬”①春天: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短暂的发展。②夏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③秋天: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④冬天: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重点一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影响“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3)“官僚资本”是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民党官僚资本1927年产生,以四大家族为代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没收,成为国营经济的一部分。[对点训练]下图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产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的比较。图片反映了这一时期()A.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不断加剧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头强劲C.官僚资本因甲午战败而减少D.近代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解析:选B。观察图文可知,1894~1911年和1911~1920年两个时间段内,民族资本都保持较高的年增长率,这说明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头强劲,故选B项。“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实证120世纪初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料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吴晓波《历史经济变革得失》【解读】史料阐述了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中国出现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种提法颇有新意。【思考】中国近代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是什么?试答:【提示】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为主;以轻工业为主;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实证2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影响史料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被迫改革,于1935年11月公布了法币改革令。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伪中央储备银行顾问的日本人曾说:“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王巍《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解读】本段史料阐述了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的背景及措施。【思考】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的经济影响。试答:【提示】法币改革在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恢复、为抗战奠定基础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实证3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内迁史料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年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825吨。【解读】史料主要阐述了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表现。【思考】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试答:【提示】原因:中国现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平衡;为了支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过程:抗战初期企业迁往武汉;武汉失守前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3)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4)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2.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的原因及影响(1)实行的原因①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需要。②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③受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2)影响:它保证了抗战的胜利,总的来说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但是它对整个国民经济及政治造成的伤害也是深远的,它导致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和民族工业的衰落。“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全面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免遭日本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出现了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2)影响①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②内迁工厂给大后方幼弱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量。③工厂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工业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重点二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作用及评价“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统制经济所谓统制经济,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统制经济的全面实行,就是战时经济体制确立的表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制定和推行了统制经济政策。[对点训练]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国民政府推行这种政策()A.完全改变了民族工业结构与布局B.使市场调节的活力大大增强C.受苏联经济体制取得成功的影响D.无法缓解抗战物资缺乏问题解析:选C。20世纪30年代,在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的推动下,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据材料“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可得出,国民政府推行这种政策受到了苏联经济体制取得成功的影响,故选C项。“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实证1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史料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从无到有,工艺从落后到先进,资本从薄弱到增强,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解读】图文史料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火柴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思考】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角度指出支撑中国近代火柴业发展的动力。试答:【提示】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或“实业救国”精神。实证2近代民族工业的地位和作用史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这在政治上直接表现为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但总体来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革命的和进步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近代史》【解读】史料阐述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地位及作用。【思考】分析史料,论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试答:【提示】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②从政治上看,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