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01自学——必备知识02探究——热考重点04精练——高效作业03追踪——命题动向知识点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原因(1)外因:______________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西方文化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______________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食:鸦片战争后,_____________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______________的豪宅。中山装吃西餐中西合璧(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________________”“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________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断发易服反清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中国近代史》核心论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具有新旧杂陈、东西冲突碰撞的特点。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_______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2)社会风尚:______________、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票证勤俭节约2.改革开放后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倡导“____________”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________”社会风尚_______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休闲娱乐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知识点三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成_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2)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历史上的里程碑。(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______等铁路。(4)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唐胥铁路兰新2.公路(1)20世纪初,______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________。汽车公路网3.水运(1)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____________,是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端。(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3)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轮船招商局冯如北京至天津4.航空(1)1909年,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____________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4)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近代交通业的特点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核心论点:近代中国交通业落伍于西方,且受西方列强的控制。知识点四通讯工具的进步1.表现(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____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装置了____________。(3)电话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4)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台湾无线电台2.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知识点五报刊业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____________》《万国公报》等。中国丛报2.从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分别利用《时务报》《民报》《新青年》宣传新思想。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____________》《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新华日报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了创办《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5.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近代报刊的革命宣传作用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核心论点:近代报刊《民报》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工具。知识点六影视业1.电影(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__________》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3)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__________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定军山革命战争2.电视(1)1958年,_____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日渐丰富。北京1994年第四媒介3.互联网(1)概况:_______,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______________”。(3)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娱乐方式。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影响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则全方位、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图解历史】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信息提取:伴随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相继兴起,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图解历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信息提取:近现代中国服饰的演变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段性。【误区警示】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图解历史】影响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信息提取:中国近代交通建设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较快,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传统守旧观念的阻挠、近代中国政治与经济的落后、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推动等。【图片解史】轮船招商局旧址信息提取: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晚清时创建的第一家官督商办的近代企业,1872年北洋大臣李鸿章与办理海运多年的朱其昂商议试办新式航运业,1873年1月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图解历史】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信息提取:中国进入近现代以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传统交通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取代。【构图解史】大众传媒的变迁信息提取:大众传媒经历了从报刊到影视,再到互联网的历程,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漫画解史】网络的负面影响虎(网)口救子信息提取:互联网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并且有不少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重点一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实证1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史料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史料阐述了近代天津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原因。【思考】从史料中找出近代天津社会生活“洋气”的原因。试答:【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实证2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史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料二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到1952年底,自由、自主婚姻已占绝大多数,民主和睦的家庭和模范夫妇不断出现。——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解读】(1)史料一阐述了近代中国“断发易服”的内涵、特点及成因。(2)史料二阐述了新中国婚姻法的规定、特点及影响。【思考】(1)据史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断发易服”的表现及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婚姻法的特点。试答:【提示】(1)表现:“断发易服”包括剪辫子与穿西装这两个方面。特点:刚兴起之时,阻力很大;它是西方文明影响的结果。(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废除封建主义的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特别注重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创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实证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史料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解读】史料阐述了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趋势及特点。【思考】分析史料,论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特点”。试答:【提示】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传统习俗的保留。“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1.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是西方国家的侵略客观上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