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三模块人文地理(必修2+选修Ⅰ-3)第十一章环境与发展第27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01基础梳理夯基固源02精研巧练提升素养04达标检测知能提升03图表专攻百脉打通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采集、渔猎原始平衡开始不协调自然资源全面呈现不协调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______,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2)人类活动的______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空间废弃物2.环境问题的成因(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_____速度。(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过了环境的______能力。再生自净3.环境问题的分布全球性____________、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危及人类的生存局域性环境污染等,有些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发达国家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承受发展和______的双重压力以及发达国家污染严重工业的转移,环境问题更为严峻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______问题发展2.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______。(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______,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______。(3)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____________原则、持续性原则。发展基础目的共同性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面临的挑战①人口众多:庞大的人口数量,尤其是低素质的人口过多。②资源相对短缺:人均占有量较少,利用率较______。③极大的环境危机:____________仍在发展,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____________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2)行动: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2)转变发展模式,实现____________。手段环境无害化技术核心提高____________方式____________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实践工业发展清洁生产农业推行生态农业公众适度消费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环境友好微点1人地关系示意图微点2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的产生微点3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等。(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微点4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是一个整体。微点5中国的可持续发展(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不只是由国情决定的: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除了受国内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国际环境的压力等外界因素的影响。(2)中国要把经济发展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首位: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中国应把经济发展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微点6清洁生产是相对的,是与传统生产技术相比较而言的;清洁生产并非不产生任何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废弃物,只是相对而言废弃物产生较少。微点7全面把握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生态农业传统农业指导思想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结构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结构单一,注重种植业的发展肥料以有机肥为主以化肥为主农业能源沼气、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煤炭、柴草等环境问题(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1)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2)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3)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图解思路】大多铁路【尝试解答】(1)(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2)(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3)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1)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过度消耗资源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①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环保意识不强;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答题思路环境问题的考查往往以区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材料为线索,以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主线,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判断(类型、表现及分布)、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治理措施等。考查角度关键词答题思路类型、表现及分布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特征和分布等考查角度关键词答题思路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后果与危害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加剧、生命财产损失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考查角度关键词答题思路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治理污染、节约资源环境污染: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生态破坏:根本措施在于恢复生态,因此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再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资源短缺: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2020·汉中调研)下图为大西洋西部某岛屿略图,该岛人口约2000人,气候寒湿,为纯牧业区。读图回答1~2题。1.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A.淡水枯竭B.气候变暖C.臭氧层破坏D.酸雨危害2.近十几年来,该岛生物种类快速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岛屿封闭B.地形单调C.人类破坏D.降水过多解析:第1题,该岛受纬度和海洋影响,气候寒湿,淡水资源丰富;地域狭小,缺乏现代工业,受酸雨危害程度低;臭氧层破坏对两极地区及青藏地区影响较大;岛屿周边地势低,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使岛屿面积减小,居住环境受限,故气候变暖是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选B。第2题,近十几年来,岛屿的地形、封闭性及降水量等自然条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而该岛生物种类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人类破坏。选C。答案:1.B2.C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3~4题。3.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4.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能源结构B.人口密度C.资源条件D.出行方式解析:第3题,夜间城市人口大多进入睡眠状态,户外活动最少,但PM2.5浓度仍然较高,说明户外活动减少对污染物沉降没有明显影响,A错误;城市降水日变化不明显,10时以后降水增多的情况不确定,B错误;10时以后由于城市受太阳辐射影响增大,加上人为原因排热增加,气温上升迅速,热岛效应增强,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污染物扩散,C正确;白天城市车流量远大于夜间,但夜间PM2.5浓度并不比白天低,说明PM2.5浓度与车流量无直接关系,D错误。第4题,东北地区重工业比重大,加上冬季取暖燃烧消耗的煤炭资源量大,SO2排放量大;华东地区轻工业占比高,燃烧消耗的煤炭资源量较东北少,SO2排放量较小,A正确;东北地区人口密度比华东地区低,但SO2浓度高,B错误;华东地区资源贫乏,所需要的能源、原料多从外地调入,但大气SO2浓度相对较高,故大气SO2浓度与当地的资源条件无关,C错误;两区域人们的出行方式相似,D错误。答案:3.C4.A可持续发展(2018·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2002-2015年期间,该区域()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A.经济增长放缓B.人口规模减小C.环保政策变化D.工业生产萎缩【图解思路】增加减少生活污水环保【尝试解答】1.C2.C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含义具体做法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与代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限制,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3.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同点提出背景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关注重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定位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共同点根本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要求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基本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1)分析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2)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3)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分析。(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