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考点集训(二十一) 第3单元 古代诗歌阅读 第六节 古代诗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考点集训(二十一)第3单元第六节古代诗歌比较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韦应物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出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解析]“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分析错误。[答案]D(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古意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两句,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在边疆从军的大丈夫的形象。B.一个“赌”字,一个“轻”字,表现了军中男儿的豪迈之情,也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他们不珍视生命的批评。C.诗歌用景物描写的方式烘托人物形象,用壮景衬豪情,但“不能归”三字又与下文表达的情感呼应。D.最后一句用夸张的手法,不说一个人而说“三军”,不说泪流满面而说“泪如雨”,极言其多,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解析]没有批评之意。[答案]B(2)唐代诗人高适的《燕歌行》中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之句,与这首诗中的“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在写法上和表情达意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整首诗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在写法上,高诗运用了对比手法,用战士浴血疆场与军营中不体恤士兵、沉迷声色的将领作对比;李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点出弹琴舞蹈的女子的年龄与身份。②在表情达意上,高诗表达的是对士兵的同情和对某些将领的谴责;李诗是借女子弹奏的音乐来表达战士强烈的思乡之情。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州桥①王安石州桥踏月想山椒②,回首哀湍③未觉遥。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州桥④范成大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注】①州桥:位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旧游汴京所作。②山椒:山顶。指在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处的钟山。③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④州桥:与王诗所永为同一座桥。此诗为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诗人奉命出使金国经过当时被金占领的汴京时所作。(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先写于州桥踏月,思念家乡,后写在家乡赏月,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而忆及汴京。B.王诗中两次写到州桥和溪流,时空转换,交叉渲染,写出了人事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C.范诗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等”“询”,将强烈感情浓缩于此,真切而炽热,撼人心灵。D.范诗末句用一个“真”字作结,真切写出了被金占领区“父老”的哀怨、思念与失望。[解析]“旧呜咽”指当年想象中家乡的溪声。[答案]A(2)这两首诗虽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一个“思”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思”的异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同:两首诗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思考,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异:①王诗先写自己在京时对家乡的思念,后写晚年回到家乡后对京都的思念以及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想,虚实结合,感情丰富深沉;②范诗主要写中原父老的故国之思,暗含了自己的亡国之痛,隐晦地流露出对议和政策的不满。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甲)送僧往湖南刘商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袈裟。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乙)送濬上人刘商木落山前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①。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注】①头陀:行脚乞食的和尚。(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诗“闲”字写出僧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B.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C.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D.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解析]应为澄明纯净的氛围,没有凄清之意。[答案]C(2)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同:甲诗——欣赏。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乙诗——遗憾。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暮秋独游曲江①李商隐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注】①此篇当为悼亡之作。诗人与妻子王氏伉俪情深,在诗人作此诗的几年前王氏遽尔病逝。(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王诗起笔背离题意,写“不曾愁”,最后写“悔”,表现了闺中少妇的心理变化。B.王诗写少妇蓦然触见“陌头杨柳色”而幡然醒悟,旨在表现少妇对夫婿功名不遂的怨悔。C.李诗开篇把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诗人的刻骨思念有关。D.李诗与其《无题》诗“春蚕”“蜡炬”两个比喻句所含情意相类似,比王诗更显沉痛。[解析]少妇不经意地流目瞩望,“忽见”陌头杨柳,马上想起相隔千里的夫婿,甚至“悔教夫婿觅封侯”,旨在表现对夫婿的思念,体现了“闺怨”的题意。[答案]B(2)有人说古典诗词“教你如何优雅地说‘我想你’”。请从抒情的角度,分别赏析这两首诗的三、四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王诗触景生情。“忽见”句所引起的联想、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不曾愁”大相径庭,“忽见”二字看似突兀,实则是不经意地蓦然瞥见“陌头杨柳”,勾起她对“夫婿”的深切思念,于是后悔当年让他博取功名而致千里相隔。李诗婉曲见情。“深知身在情长在”已将前面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诗境,最后却转以婉曲(通感)作结(以景结情),怅望“水声”,反映了他对亡者深刻怀念的怅恨茫然,也似乎传递出逝者如斯的叹息。6.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1)~(2)题。中牟①道中二首陈与义其一雨意欲成还未成,归云却作伴人行。依然坏郭中牟县,千尺浮屠②管送迎。其二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注】①中牟:中牟县,今属河南省。②浮屠:佛塔,亦作浮图。(1)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从大处、远处落笔。首句写雨意,叙写气氛,为全诗铺设了将雨未雨的背景。B.第二首诗从细处、近处着眼。第三、四句展开想象:怎能与凉风相约,不要挟尘沙同来。C.两首诗情调幽默风趣,结构统一,是一个整体,但各有描写侧面,其内含情感不同。D.组诗作于途中,颇富动感,但其节奏是舒缓的,好像能感到诗人纡徐前进的步伐。[解析]两首诗歌内含的感情是相同的,都表现了诗人舒畅、兴奋之情。宣和四年,诗人为母服丧满三年,七月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而入京,途经中牟县而作此组诗。诗人是丧满之后再登仕途,又升了官位,心情自然是舒畅而兴奋的。另外,也可从组诗描写的意象和营造的意境特点中分析出其内含情感一致。[答案]C(2)这组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请举例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归云”伴人行路,显出“归云”对行人殷勤体贴的情意。“浮屠”迎人送人本是人的感觉,着一“管”字,送迎不但变成“浮屠”发自内心的行动,而且显示出它对人的热情与诚笃。本是“凉风”拂柳,却说杨柳“招人”,显出杨柳主动而亲昵的情态。蜻蜓“近马”又“相猜”,状写出彼此的神态与心思,活泼而又顽皮。诗人欲与凉风“相约”,想象如果雨意已成,就不会有凉风裹沙而来的事情发生,幽默风趣。②诗中的拟人不是简单的叙人拟物,而是在比拟中赋予了这种种事物以不同的性格,它们各自以不同方式与行路的诗人进行交往,于是唤起了诗人也要与景物进行交往的需求,更增添了诗歌的情趣。7.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①,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②之。采采芣苢,薄言③之。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④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注】①芣苢(fúyǐ):车前草。②袺:提起衣襟兜东西。③: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④酤:酒。(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变换,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恰恰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B.《芣苢》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细腻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久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快。[解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并未“详细描写劳动场面”。[答案]D(2)对于《芣苢》一诗,王鸿绪等《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引:“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从诗歌情感这一角度来说,《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与其类同,请对此作简要阐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欲收新麦”“赖有诸孙”,这是劳作之时孙辈可替的欣慰之喜;②“三夜阴霪”“一竿晴日”,这是久雨忽晴、宜事农桑之喜;③“急炊大饼”“多博村酤”,侧面展现劳作之热烈,表现了劳作时的饮食之喜;④“闭廪归来”“赋诗怜汝”,这是对文氏外孙繁忙劳作而归的赞美之喜。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客游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记载冯谖才华出众,是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曾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C.颔联上句中的“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