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散文的探究一、散文探究的相关知识探究是指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通过对阅读文本进行研究、探讨、分析、整合等,进而提出疑问、建议、评价等。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把握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抓住“情”和“理”两个方面去探究。(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把握作品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类题目的出题方式较多,往往要求考生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看法,主要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考生对问题本身有深入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其考查角度主要有主旨意蕴、手法技巧、时代背景、写作动机等,设题方式也多种多样。二、散文探究题分类分析句子和段落作用的探究1.探究散文中句子和段落的作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1)内容上,深刻寓意或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化等。(2)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突出上下文的什么内容)。(3)表达效果上,艺术手法的运用及给读者的感受等。2.散文中句子和段落的作用常考的有以下几类:(1)句子和段落位于文章的开头①点明主旨,领起全文(下文)。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2)句子和段落位于文章的中间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由上一轮叙述转向下一轮叙述。③由写意转向抒情。④由正面描写转向反面描写。⑤领起下文或总结上文。⑥如果是比较长的段落,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形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3)句子和段落位于文章末尾①首尾呼应或总结上文。②照应开头或深化(揭示)主旨。③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4)反复出现的句子①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照应等作用。③在表达上,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有一唱三叹之效。(5)插入段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生、正反对照、递进烘托等关系。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6)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一般是由特殊的句式单独成段。句子或是倒装句,或是运用了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这样的段落要分析出使用特殊句式的效果。1文章第二段写作者不喜欢喝红茶、花茶,有什么作用?(文本见p479《茶之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写作者不喜欢喝红茶、花茶,是为下文做铺垫。红茶如酒,花茶的香是外加的,都不是茶的本色,真味。这就和下文表现绿茶的绿和苦是茶的本色、真味构成对比,突出作者对绿茶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体验。探究段落的作用要从结构方面的作用、内容或主旨或情感方面的作用和对读者的作用等角度综合考虑。中间段落的作用:或承上启下,或照应前文,或为下文做铺垫,或与上文(下文)形成对比,或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等。散文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与物象。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它并非塑造人物,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者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具体的景物(事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形象作用的探究1.探究散文中人物形象的作用(1)内容上的作用:①充实内容;②深化、升华主旨;③衬托作者的情感等。(2)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来说,写人的散文要寻品,写事的散文要析理;②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的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彰显等方面考虑。2.探究散文中物象的作用(1)主要物象的作用①线索作用。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起着把散文中的众多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作用。②象征作用。象征某种意蕴,隐含主旨。③衬托作用。在写人散文中借物写人,衬托人物形象。④寄托作者感情。(2)次要物象的作用①结构形式上,有贯串全文的线索,开头结尾的呼应,详略主次的安排,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等作用。②内容主旨上,充实文章内容,升华文章主旨。③通过对比、类比、衬托等手法的运用,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露天电影迟子建①20世纪70年代,山村的孩子大约没有没看过露天电影的。我们那个小镇的人,可看露天电影的地方有三处,一个是种子站,它就在我们小镇的西头,另两处看露天电影的地方是部队,一个是十三连,一个是十七连。②在种子站的广场放露天电影,下午的时候,一些老人就把座位摆好了。老人们胳膊上挎着一个或两个板凳,抽着旱烟,慢悠悠地朝种子站走去。由于他们眼神差,又大都佝偻着腰,必须要坐在前几排,所以总是提前把座位占好。那些板凳高矮不一、颜色各异地排列在一起,看上去就像一支杂牌军。他们放好板凳,会回家做他们的活计,等到电影快开演了,他们才不慌不忙地踱着步子走来,一副首长的派头。③另两处看露天电影的地方,都不在我们小镇,它们在驻扎在山里的部队上。一处离我们稍近一些,有五六里的样子,是十七连;另一处则要远很多,在打石场那一带,距离我们起码有十五里的路途,是十三连。老人们是不会去这两个连队看电影的,他们的腿脚经不起折腾了。而大人们要是去的话,也是选择十七连的时候多。能够去十三连的,都是如我一般大的孩子。大家相邀在一起,沿着公路,走上一两个小时,到达连队时已是一身的汗,而电影往往已过半场,看得个囫囵半片的。回来的时候呢,山路上阴风飒飒。再赶上月色稀薄的夜晚,森林中传来猫头鹰的叫声,我们就会被吓得一惊一乍的,得手拉着手行走才觉得心不慌。所以一去十三连看电影,就有小孩子回来后生病。高烧后说胡话照理是正常的,可家长们非说是走夜路时撞上了鬼,至于鬼长什么样,想必他们也是不知道的。所以一说去十三连看电影,家长都不乐意,我们只有偷着去了。④因为驻扎在我们小镇附近的这两个连队经常放电影,我曾经认为世界上过着最幸福生活的人就是那些当兵的人。连队的战士格外欢迎孩子们来看电影,他们会把自己的板凳让给我们坐,还会用茶缸端来热水给我们喝。当然,战士们对待那些十七八岁的女孩,比对待我们这些十一二岁的毛头小孩更热情,他们喜欢围坐在大姑娘身边看电影。⑤我们家的邻居有一个姑娘,叫青云,青云是个大姑娘了,她喜欢去十七连看电影。凡是有关电影的消息,最早都是她发布的。因为十七连的战士跟她很熟。要放电影了,总有人给她通风报信。她个子很高,腰肢纤细,头发又黑又亮,喜欢梳两条大辫子。她眼睛不大,眉毛浅浅淡淡的,肤色白里透粉,非常有韵味。她带着我们去十七连看电影时,神情中总是带着几分得意,好像回她娘家似的理直气壮的。到了电影开演的时候,她往往看着看着就不见了,我们都以为她去小树林解手了,可她一去就不回来,直至剧终。所以若问她电影演了些什么,她只能说出个大概。⑥爱去青云家的,是小钟和小李,他们总是结伴而来。小李好像是部队的文书,不太爱说话,又黑又瘦的。小钟呢,他不胖不瘦,浓眉大眼,肤色跟青云一样白皙,在十七连当伙夫,所以有时他会偷上一些豆油带给青云家。青云一烙油饼,我就想一定是十七连的人又给她送豆油来了。青云那时中学毕业,在家务农,那年的秋天她去看护麦田,得了尿毒症,住进医院,不久就死了。她死的时候小钟正回南方探家,他回来后并不知道青云已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了,而一直在连队没有下山的小李也不知情。等到又要放电影的时候,小钟和小李来到青云家,听说了青云的事后,两个人都呆了,小钟还落了泪。人们依据泪水,判断青云跟小钟是一对,小李只不过是个陪衬罢了。⑦青云没了,我们得知电影消息的源头也就断了。从那以后,我们很少到十七连去看电影了。不久这个连队就换防到别处去了,他们留在营地的,不过是几顶废弃的帐篷。我们经过那里的时候,总要看看那两棵悬挂着银幕的大树,当时树间的那片白布上曾上演过多少动人的故事啊。树还在,故事也在继续,只是演绎着这故事的人已经风云四散、各自飘零了。(有删改)文章标题是“露天电影”,作者为何花那么多的笔墨写青云的故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内容上,青云的故事和露天电影有关系。②主旨上,人们对看露天电影的期盼和青云对爱情的向往相照应,都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③作者的思想情感上,青云的早逝和露天电影的消失,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叹。探究人物形象的作用,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来分析。如回答“文章标题是‘露天电影’,作者为何花那么多的笔墨写青云的故事”,就可从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来作答。从内容上看,文章中写的有关青云的故事主要是她的爱情,而她的爱情是与露天电影有关系的;从主旨上来看,人们盼望观看露天电影,表现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青云对爱情的向往,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二者是一致的;从作者的思想情感上来看,青云早逝,露天电影也消失了,因此写青云的故事和写露天电影都表达出一种伤感的情绪。探究主题,主要是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其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散文的思想意蕴,就是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和价值,它给读者怎样的思考和认识;情感意蕴是作者的情感态度,所谓“喜怒哀乐皆成文章”说的就在此,它包含着作者的喜怒褒贬,探究主题意蕴,重在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探究散文主题意蕴解题要领:(1)从散文的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很多散文的标题直接点明了主题,是文章主旨最精练的概括。有的标题即使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主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主题意蕴的探究(2)从分析散文的首尾入手。很多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考生要注重对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读,这样有助于考生理解文章的主旨。(3)从散文中的“情语”入手。考生在解题时要圈点勾画出文中的情感语言,尤其是文眼句、议论抒情句这些比较外显的能直接、鲜明地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有些情感语言比较含蓄内隐,考生同样要注意捕捉。这些或外显或内隐的情感语言,可帮助考生确定作者的情感倾向。(4)从散文中不同的材料入手。抓住文中众多不同的材料,挖掘作者对它们的不同情感态度。“不同的材料”在文中主要指不同的人、物、景、事等。(5)从散文的写作背景入手。一般文章的主题有显隐直曲之分。对于主题比较隐曲的文章,只有通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才有可能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考生要注意关注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以及文章后面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6)从散文的不同类型入手。①写人叙事类散文。这类散文的主题常表现为或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②写景类散文。这类散文往往寄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可以通过对文中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等描写对象的形、声、色、味等情态特征的分析,来探究理解作者借以传递的情感态度。③状物类散文。这类散文往往以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其主题。以某一种物象作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象的描摹刻画来为物象传神写貌,从而达情言志。考生要注意把握物象的特征,明白其象征意义。④哲理类散文。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的感悟或评价。它与抒情类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哲理类散文注重说理,抒情类散文注重传情。此外,考生要有一定的转换视角的意识。常见的转换视角有:①历史与现实的转换,如文本写的是历史,可能暗含着对现实的期待;②批判与希望的转换,如文本在批判一些问题,可能蕴含着对积极层面的希望或呼吁;③正面与反面的转换,如文本写了反面的东西,可能暗示它要肯定正面的东西。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美与荒芜在场李浩①路途迢迢,我们颇费周折才来到了绥宁,而这迢迢路途也似乎让我们“走出了时间”,走进了古老和一种具有“遗迹感”的美中。荒芜与美同时在场,并且紧紧地、奇妙地融合在一起。②走进苗寨,我们仿若置身于另一个时间里,它似乎并不具有“当下感”,我们也仿若成了可贵的“旧物”。在这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