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15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最近,湖北潜江“小龙虾学院”首批学生未等毕业就被各企业预订得①荡然一空....,引发了人们对专业技能人才与职业教育崭新魅力的热议。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义已②不言而...喻.,它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战略之举。这几年的就业市场,一头是工厂感叹招工难,另一头却是就业者③叫苦不迭....,感叹就业难。其实,就业问题不仅是总量问题,还有一个结构性问题。要化解这一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育总体的均衡发展,关注个体的④因材施教....。同时,当“工匠精神”广受称颂,不少蓝领工人薪资超越白领,专业技术人才的收益与声誉⑤蒸蒸日上....,这些都为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新的心理支撑。当然,职业教育要赢得更多青睐,关键还在于不断提升自身质量。职业化意味着专业化,“小龙虾学院”这样的职业院校之所以⑥炙.手可热...,关键在于办学特色鲜明,紧密对接了市场需求。这也启示更多学校,只有牢牢抓住教育质量这个关键,避免管理松散、培养目标模糊、理论脱离实际等人才培养窘境,才能擦亮特色的招牌。1.文段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⑥D.②④⑤B解析:荡然一空:全都毁坏,消失尽净,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或毁坏。句中是“学生全部被预订”,不合语境。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叫苦不迭:形容连声叫苦。因材施教: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教育。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句中是“声誉”,对象错配。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望文生义。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劳动者技能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问题急需解决,补上职业教育短板B.急需解决劳动者技能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问题,补上职业教育短板C.急需补上职业教育短板,解决劳动者技能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问题D.职业教育短板急需补上,解决劳动者技能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问题C解析:前面是“要化解这一问题”,后面还应承接“怎么办”,不宜出现新的陈述对象,由此排除A、D,从逻辑先后的顺序看,应该先“补上短板”再“解决问题”,由此排除B。故选C。3.下列为文段拟写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龙虾学院”为何走红B.“小龙虾学院”引发热议C.“小龙虾学院”擦亮特色招牌D.“小龙虾学院”学生倍受青睐A解析:答题注意文段的陈述主体,然后注意主体的内容,此文主体是“小龙虾学院”,然后又将讲到“职业教育”,通过结尾的句子“这也启示更多学校,只有牢牢抓住教育质量这个关键,避免管理松散、培养目标模糊、理论脱离实际等人才培养窘境,才能擦亮特色的招牌”可知是介绍“小龙虾学院”成功的原因。故选A。4.下面一段文字,有三处语病,请按要求指出并加以修改。(6分)①钓鱼城峭壁千寻,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环绕,②俨然兵家雄关,③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④钓鱼城原为钓鱼山,⑤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⑦传说有一巨神于此钓嘉陵江中之鱼,以解一方百姓饥馒,山由此得名。⑧1259年在这里进行了长达36年的“钓鱼城保卫战”,⑨创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钓鱼城因此被誉为“上帝折鞭处”。(1)___________句的位置不当,应当放在___________句之前。(2)___________句中的语序不当,应当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句不合逻辑,应当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⑦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⑧1259年在这里爆发的长达36年的“钓鱼城保卫战”解析:此题的关键是给出病句类型,然后辨析再修改,有一定的难度,第一处④句中“钓鱼城原为钓鱼山”和⑦句中的“传说有一巨神于此钓嘉陵江中之鱼,以解一方百姓饥馒,山由此得名”都讲的是“名称的由来”,放到一起;第二处“文物保护”强调被保护,“保护文物”强调保护,根据语境应为“被保护”;第三处,不合逻辑,1259年是一年,不能进行36年的保卫战。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艳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2)荀子在《劝学》中以“劣马”为喻,强调坚持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李白在《行路难》中写自己看到前路大雪压山、冰塞黄河的现状,感受人生之路的艰难,但诗人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了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大雁塔其实是一个人孙天才记得岑参有一首诗: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不知为何,在我从小到大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是回旋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唐代僧人玄奘。大雁塔离我居住的新村很近,也就两三站路的距离。站在乐游原上向西南眺望,那座六十四米之高的伟岸身躯就那样巍然屹立在历史的天空。其实,最早到西域求法的不是唐僧。从三国到东西晋到南北朝,史书上记载的离开东土到西天取经的就有一百七十人,但能够全身而归的却只有四十三人,大多数都死在了路上。但这种西天取经的壮举,却成为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象征。不管佛教能否称得上真理,当时的人们就是怀着这样的信仰不断往西天求法的。这是僧侣的追求,也是自公元3世纪以来的传统。贞观三年八月,唐僧“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从长安出发,经秦州,过兰州,过凉州,过甘州,过肃州,唐僧是日宿夜行的。在抵达玉门关的时候,唐僧所骑的那匹白马死了。现在的疏勒河边还有一座白马塔,一颗曾经拴马的大柳树还存活在寺院门口。他又买了一匹又老又瘦的红马,收了一个叫石盘陀的徒弟。这时,捉拿唐僧的文书早已到达,但他们趁着夜色的掩护偷渡成功了。那个羌笛怨柳春风不度的地方我去过,一座夯土的孤台上唯余了几面断壁残垣,前面的戈壁荒漠上就是散落的烽燧了,当地人叫白墩子。又是几天几夜的行走,到了第五座烽燧,也就是最后一座烽燧,那个叫石盘陀的胡儿深知,再往前就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死亡之地。这胡儿动摇了,也是想着协助偷渡出境是死罪,也是想着前途渺茫去也是死,就动了抽刀杀师的念头。但唐僧闭目端坐,念珠如常,那种沉静如佛的庄严令这个凡夫俗小还刀入鞘了。在八百里浩瀚无边的莫贺延碛,一个大唐的苦行僧孤身而西,人兽的骨骸是生灵的路标。在漫天扬卷的黄风黄沙中,唐僧随身携带的水袋不慎掉在沙土上。水尽则命尽呀!他牵马往回走了。可他突然想到,他是发过誓的,不到天竺,绝不回头,宁愿朝西而死,也不东回一步。就这样,又西行了四天四夜,到第五天的时候,他的意志再也撑不住他的身体,他躺倒了。或许是有佛祖在冥冥护佑,那匹老瘦的红马拖着他走,前面是一片水草丛生的绿地……就这样,出了流沙,到了伊吾,到了高昌。又西行千余里到了天山,那里海拔四千多米,月余的踏雪卧冰自不须说,在高昌剃度的四个徒弟已有两死,二十五个使役冻毙者十之六七,三十匹牛马也死之将尽了。但这个人依旧义无反顾,千里万里,一路向西,渡孔雀河,过铁门关,越白山黑岭,穿江河泽川……就这样,历经十八个春秋的千难万劫,一个大唐的和尚携带着三百五十七部梵文经典回到了他的祖国。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道俗奔迎,倾都罢市”,那是一种怎样举国相拥的盛隆啊!我知道,矗立在大慈恩寺西院的那座塔,是唐僧“亲负篑箕,担运砖石,首尾两年,功业始毕”的。我也知道,这座塔之所以叫大雁塔,是因为《大唐西域记》中那只舍身而死的大雁菩萨般慈悲显灵的传说。一部《西游记》已让这个人家喻户晓,一座大雁塔也让这个人名留千古而不朽。这个人俗名陈祎,法名玄奘,赐号“三藏法师”。这个人活了六十四岁,大雁塔高六十四米。真的,每当我站在乐游原上眺望西南的时候,我都觉得那座高耸入云的塔是一个人。有人说,大雁塔是西安人心中的一枚印章。我以为,大雁塔抑或是一种颇有典范意义的民族性格或中国精神……(摘编自《人民日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引用岑参的诗,并非闲笔,一方面引出文章的叙述对象,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章详细地叙述了唐僧西域求法的经过,生动地描述了西域求法的艰难,也烘托了唐僧一路向西、百折不挠的人物形象。DC.文章中“水尽则命尽呀!他牵马往回走了”的情节,不但无损于唐僧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叙述,反而使读者更感到真实可信。D.文章通过唐僧西域求法的壮举,讴歌了勇于反抗、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对读者极具启发和教育意义。解析:“勇于反抗”,无中生有。7.第三段叙述了唐以前西域求法的情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答:①为全文定下悲壮的基调。②介绍了西域求法的历史,点明了无悔追求“真理”是一种精神的传承。③突出了西域求法的艰难,为下文写唐僧西域求法张本(作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题目要求分析“唐以前西域求法的情况”的作用,首先看内容,根据“从三国到东西晋到南北朝,史书上记载的离开东土到西天取经的就有一百七十人”可见其历史悠久,“成为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象征”点明其“无悔”的追求,“也是自公元3世纪以来的传统”,点明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从结构看,此段处于文章的开头部分,写的是取经人悲壮的经历,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后写唐僧取经,此段写前人取经,为其作铺垫。8.作者为什么说“我都觉得那座高耸入云的塔是一个人”?试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答:①大雁塔是唐僧的化身,是唐僧亲自参与建造了大雁塔。②大雁塔象征唐僧精神,舍身而死的大雁菩萨和唐僧舍身求法的精神高度契合。③大雁塔象征的舍身求法的唐僧精神是颇有典型意义的民族性格或中国精神。④唐僧的形象、精神也和大雁塔一样永垂千古而不朽。(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