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组合练6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练习6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姓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符号,也是跟随一生的形象标签,在起名上求新求变、追求个性,________是人之常情。虽然用生僻字起名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但这并不值得鼓励。仅仅因为名字中有生僻字就买不了车票、办不了电话卡,在公共服务上处处碰壁,这样的“窘境”是时候改变了。不仅如此,生僻字还是________的汉字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个字都记录着一段汉字的历史,传递着文化的印记。用起名的方式来传承这种文化,不失为一种令大众喜闻乐见的方法。也别小看了人们对生僻字的接受能力,不久前,一首名为《生僻字》的歌曲红遍网络,这首歌________了70多个生僻字,串联成一首歌,一时引起无数网友学唱。不仅如此,各个领域的网友还________地改编了法律版、地学版、乐高版等版本的《生僻字》,玩得不亦乐乎。让人不得不感慨:高手在民间啊!由此可见,(),只要方法对了,就能让人们对生僻字产生兴趣。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本来渊源流长收集津津有味B.固然源远流长搜集津津有味C.本来源远流长收集饶有兴致D.固然渊源流长搜集饶有兴致C解析:“本来”表示理所当然。“固然”是先承认某个事实,引出下文转折。“源远流长”是成语,意为历史悠久,通常与“文化”“友谊”等搭配;“渊源流长”是词组,“渊源”比喻事情的本源,如“历史渊源”“家学渊源”。“收集”和“搜集”,都有把不在一起的事物集中起来的意思,但两者意义侧重的方面不同:“收集”侧重于“收”,即收拢,对象是现成的事物;“搜集”侧重于“搜”,即搜寻,对象是须到处寻找的事物。“饶有兴致”指很有兴致地看着一样物体或事物,感到很有趣,并十分注意;“津津有味”指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滋味或谈得很有趣味,只能单独作谓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用生僻字起名虽然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但这并不值得鼓励。B.虽然用生僻字起名并不值得鼓励,但这也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C.虽然用生僻字起名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但并不值得鼓励。D.虽然用生僻字起名并不值得鼓励,但也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B解析:语段强调“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所以排除A、C;主语相同,关联词在主语之后,所以排除D。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生僻字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B.生僻字的传播力确实不可小觑C.民众的接受力真是大有可为D.民间的创造力的确令人刮目A解析:根据括号后句子的意思和陈述的主体是“生僻字”可以确定答案为A。4.下面是某校开展禁毒宣传活动的一则广播稿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通俗、明了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吸毒不仅会损害人体健康(包括正常生理机能和免疫功能),使人致病,还会使人精神颓废、错乱,丧失人格尊严,甚至翘辫子。全球每年因吸毒致死的人数逾十万,希望同学们珍爱生命,切忌吸毒。答:示例:①去掉括号,“包括”之前加逗号,或将括号中的内容删去;②“致病”改为“生病”;③“翘辫子”改为“死亡”;④“逾”改为“超过”;⑤“切忌”改为“(千万)不要”。解析:括号内只能对前面的语句进行附加说明,“包括正常生理机能和免疫功能”是新的内容,不是对前面词语的附加说明。去掉括号,“包括”之前加逗号,或将括号中的内容删去。“使人致病”,“致病”是使人生病的意思,与“使人”重复,可将“致病”改为“生病”。“甚至翘辫子”,“翘辫子”是死的诙谐说法,也是口头语,语境是广播稿,应用书面语。可将“翘辫子”改为“死亡”。“人数逾十万”,“逾”是文言词语,广播稿是有声朗读,应用简单明了的现代汉语词“超过”。“切忌吸毒”,“切忌”容易听成“切记”,改成直接明了的“(千万)不要”。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先论述积水不够深则无法承载大船,其实是为了引出“”,强调风对大鹏起飞的重要性。(2)屈原在《离骚》中先写“民生各有所乐兮”,然后以“”来与之对比,表达了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追求;接着,“”又以反问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心志的坚定。(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取得赫赫战功的两句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余独好修以为常岂余心之可惩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材料一: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2019年1期)材料二:图表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中心城区面积(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轨道交通出行比例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公里)私家车出行比例上下班高峰期交通状况北京6681777423%63138.7%重度拥堵上海6641705625%68336%重度拥堵首尔6051508769%109820.9%轻度拥堵东京6271452562%270514.7%轻度拥堵图表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2017年2月)材料三: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年3月19日)材料四:“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心和中心城区共同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在建设副中心的同时,东京也很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修建一条环市中心铁路和众多呈放射状、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摘编自南丽江《应对“大城市病”国外有妙招》,《中华建筑报》2018年4月22日)6.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首尔、东京相比,北京、上海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明显偏高,但是使用轨道交通比例明显偏低,这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问题。B.北京、上海中心城区面积与首尔、东京相差不大,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较大差距,公共交通运力有限会导致更多人选择私家车出行。CC.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东京的人口密度要比首尔低得多,但人口总数却远高于首尔,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D.北京、上海全市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首尔,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却比首尔高一些,表明北京、上海人口分布不够均衡,中心城区人口过密。解析:本题为读图题,主要围绕材料二的两个图表展开。A项正确,通过图表1可以看出来,而“轨道交通比例明显偏低,这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问题”这一推断也包括在图表中。B项正确,从图表1可以看出四个城市的面积的确相差不大,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较大差距,而很明显公共交通运力有限会导致更多人选择私家车出行。C项错误,根据图表2,人口总数与人口密度之间并不符合正比关系,选项前半部分“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正确。根据图表2东京的人口密度是4187,首尔是5339,前者的确比后者低很多;东京人口总数是3593,首尔是2495,东京要比首尔高得多,可见,选项“东京的人口密度要比首尔低得多,但人口总数却远高于首尔”这部分的表述是正确。但人口增长的空间主要取决于人口密度,故不能推断出东京“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D项正确,综合图表1与图表2,全市人口密度较低而中心城区人口过密,明显是“人口分布不够均衡”的表现。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城市具有更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这些效应能够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市污染更少,个人与企业受益更多。B.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CC.一些城市只重表面工程、以楼宇化代替城市化的行为,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城市的独特性受到了损害。D.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发生,使城市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解析:A项错误,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使得“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但不等于“大城市污染更少”。B项错误,“土地利用率越高”是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来看的,但并不涉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C项正确,这是对原文“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的转述。D项错误,要避免大城市病,只做到以人为本是不够的,需从多方面入手,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无法构成充分条件。8.“大城市病”应当如何缓解?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①进一步加强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减少污染;②政策引导促进人口均衡分布;③大力发展公共轨道交通,加强交通网络体系建设;④以人为本,推进产城一体、人城和谐;⑤制定相关规划,实施相应举措,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⑥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构建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每点1分,共6分。意思接近即可得分)解析:首先需定位城市病的表现或原因,再针对性地到材料中寻找对策,而不应只是归纳概括材料。按照材料二的图表、材料三、材料四等可以归纳出城市病的几个表现或原因:人口分布失衡(源于材料二);偏离人本轨道(包括楼宇化、一味产业化),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源于材料三);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带来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降低(材料四);等等。从四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找到如下缓解“城市病”的策略:①进一步加强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减少污染(源于材料一,“为外来人口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可能与“人口分布失衡”“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呈正相关,会恶化而非缓解“大城市病”);②通过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