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篇板块复习·专题突破板块二中国近现代文明板块综合提升01通史阶段概览02中外关联总结03板块综合训练(二)阶段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年)阶段特征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的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加强经济侵略,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艰难、缓慢地发展着。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丧师失地、赔款并转让主权;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清朝中央机构开始了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思想文化上:“新思想”的萌发使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在洋务运动期间,近代科技和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一、要点知识定位时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世纪中后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输出;洋务企业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式服装、餐饮、住宅传入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二、跨模块结合点1.两次鸦片战争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1)政治上:一方面中国主权日益遭到破坏,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开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农民阶级站在历史前沿,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经济上:一方面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输出资本,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诱导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3)思想文化上: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2.从文明的碰撞与融合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经济领域:中国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进一步解体,建立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经济近代化艰难起步。(2)政治领域: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国家机关。它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近代化。(3)思想领域: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科技等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传入中国,被先进的中国人当作维护统治或救国的武器,“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等思想纷纷登场,但遭到了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新旧观念的冲突体现了强烈的时代印记。(4)文化领域:新旧并立、土洋并存成为主要特色,思想观念新旧碰撞,也体现了社会面貌近代化的缓慢发展。3.从多元史观认识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思想(1)从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从现代化范式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从整体史范式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文明史范式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突破训练]1.(2019·济南三模)晚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第一次是由外国人蒲安臣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第二次是1887年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1905年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为清末改革做准备。这三次外交使团出国考察的变化反映了()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B.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历程C.清政府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D.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探索解析:选B。根据材料“第一次是由外国人蒲安臣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第二次是1887年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1905年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为清末改革做准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逐渐走出国门,开始学习西方,体现了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历程,故选B项;材料体现晚清政府官员的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没有反映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而非清政府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排除C项;由材料“第一次是由外国人蒲安臣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可知并非都是先进的中国人,排除D项。2.(2019·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二模)下面是1867-1884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货值单位:海关两)。对表中茶叶和蔗糖出口比重变化分析正确的是()年份出口总值茶叶蔗糖货值比重(%)货值比重(%)1867-1869580410003252600056.04726500012.521870-1874667200003515300052.69909900013.641875-1879713320003439300048.221464400020.531880-1884708040003223600045.531969300027.81A.中国外贸由入超转为出超B.西方列强对原料需求的升级C.民族工业发挥了抵制作用D.中国茶叶生产出现衰退解析:选B。由材料内容可知1867-1884年中国出口茶叶比重减少,而蔗糖比重上升,说明此时期西方列强由于本国工业发展需要,加大对中国蔗糖等原料的需求,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中国出口商品中茶叶与蔗糖的比重变化,未体现整个中国外贸状况,因而无法判断中国外贸是否由入超转为出超,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中国茶叶与蔗糖的出口状况,反映是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而不是外国商品的进口情况,因而也与民族工业是否抵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出中国茶叶出口比重的减少,这是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茶叶的需求减少,并非中国茶叶的生产出现衰退,排除D项。3.出版于19世纪末的《西学大成》是当时中国全面介绍西学的代表作之一,其介绍的“西学门径”包括算学、天学、地学、史学、兵学、化学、矿学、重学、汽学、电学、光学、声学等12门。“史学”门所收录的书有《大英国志》《列国岁计政要》《列国海战记》《万国公法》等。编者把史学纳入“西学门径”是基于()A.“富国强兵”的需要B.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需要C.“史学革命”的需要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解析:选A。根据材料“‘史学’门所收录的书有《大英国志》《列国岁计政要》《列国海战记》《万国公法》等”可以看出把史学纳入“西学门径”是为了富国强兵,故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阶段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年)阶段特征政治上:列强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一步步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中国人民的抗争有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束。其中,辛亥革命实现了帝制到共和制的历史巨变。经济上:列强经济侵略开始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共和思想、民主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相继出现和并存。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服饰、礼仪、交通、通讯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要点知识定位时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反割台斗争;瓜分狂潮;维新变法;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列强“以华治华”资本输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近代报刊兴起;上海首映电影(1896年);电话传入(1882年);科举制度废除(1905年)20世纪初到1919年同盟会;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四运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山装、剪辫;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二、跨模块结合点1.甲午中日战争对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1)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并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经济上: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由于允许列强在华设厂,且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3)思想文化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意识逐渐觉醒;19世纪9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为康梁维新思想。2.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2)经济上:颁布了一些法令,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上: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4)社会生活上: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突破训练]1.(2019·泰安二模)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恢复八股。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得以废除。这一变化说明()A.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B.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C.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D.“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解析:选A。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救亡意识增强,因此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抗不强烈,故选A项;1898年戊戌变法就已经失败,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对于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由反对较多到反对较少,没有体现西学得到广泛认同,排除C项;“中体西用”指用西方先进的经济技术来维持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2.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20至30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这说明()A.政权更迭带来思想多元B.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C.人们传统观念发生变化D.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解析:选C。根据材料“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20至30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介绍西式服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装在民国初年开始流行,体现了生活习俗和人们传统思想的变化,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权更替带来思想多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民初的服饰变化,没有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服饰方面的变化,没有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排除D项。3.下图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产业资本(这里主要包括近代工矿企业和近代交通运输业)平均年增长率的比较。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近代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B.官僚资本因甲午战败而破产C.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势头强劲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产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的比较,由图片可知,1894—1911年,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都有较高的增长,但在1911—1920年,由于国内外局势的变动,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增速缓慢,而民族资本发展较快,所以1894—1920年间,总体来看,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势头强劲,故选C项;近代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始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非近代产业,排除A项;官僚资本指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洋务运动时期初具雏形,而在中国近代主要指的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蒋、宋、孔、陈为代表的四大家族,所以“官僚资本因甲午战败而破产”是错误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产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的比较,反映不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排除D项。阶段三五四运动后的中国(1919-1949年)阶段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