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小学必须信息化,这已是为事实所证明的雄辩命题。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决非仅仅硬件系统而已,而是硬件、软件有机的综合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二是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三是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对于这一块的建设,我校以长远的眼光,在学校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耗巨资跨出了迈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在这几年里,为了能满足教师、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学校投入逐步建立了计算机教室、宽带校园网、电子备课室。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加紧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致力于建设用于信息化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等。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中小学都在加快信息化建设,那么中小学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应该怎样合理规划和实施信息化建设,使有限的教育经费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能深切感受信息化会带来的改变,下面就谈谈信息化给学校带来的变化。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决非仅仅硬件系统而已,而是硬件、软件的有机的综合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二是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三是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对于这一块的建设,我校以长远的眼光,在学校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耗巨资跨出了迈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在这几年里,为了能满足教师、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学校投入逐步建立了计算机教室、宽带校园网、电子备课室。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加紧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致力于建设用于信息化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等。1.信息化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改变近两年无疑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最迅猛的时期,以导学一体为教学模式的微课程教学法方兴未艾,而幕课既大规模开设在线课程又从高校向基础教育不断推进。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新兴教育理念正颠覆我们对传统课堂的认识,教育云的应用也从国家层面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断发展和应用。身处各种技术和新理论的包围下,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日益信息化。譬如,互联网、手机和平板电脑正逐步取代书籍,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以此带来的阅读的碎片化及以高效、直观为目的的信息获取方式,让原来伴随书籍阅读的深度思考变得越来越困难。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让课堂信息量成倍提高,但其导致对知识和课文的深度理解变得缺乏。当然,信息化给我们带来不同以往的优势,大量的信息刺激和方便的远程交流,带来思想碰撞的火花,大大催生创意的出现。大量碎片化的阅读有利于培养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的信息处理能力。2.信息化教育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很多领导往往认为信息化建设是可有可无的、是形象工程,并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可给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教学的介入对教学、管理、对专业教师的发展可能会产生实质性、颠覆性的影响。互联网络给商业带来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同样对教育也是如此,信息化也会给教育带来更好的改革。我认为通过信息的全面介入以及有效应用,发达地区的教育同样是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的。比如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素质教育目标,强调学习的过程,但如何真正体现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体现能力的培养?在常规的教学环境下,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是很难做到的,但信息化教育介入课堂后,很多方面就很容易实现,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熏陶可提供理想的支持。由此可见,我们要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实实在在的,是能对教育能产生很大影响的,可能会给教育带来全面的、跨越式发展的变革潜力,要把它作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非常重要的措施来抓,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仅起点缀作用的东西。3.信息化教育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变化教育具能够规范人们思维活动和维护思维空间。首先肯定的是社会化的教育为社会培养和塑造了各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是,当人们的思维空间在信息社会得到极大扩展的时候,当这种思维空间成为新社会的平台和标志的时候,特别是当这种思维性活动的价值和地位在新的社会中得到极大的张扬的时候,具有上述特点和功能的社会化的教育模式显然是不够的。社会化教育重视和强调的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范和这种实体性生存空间秩序的维护,而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信息化教育更加重视和强调人们思维活动的规范和思维空间秩序的维护。这也就是说,建立在巨大思维空间基础上的信息社会需要一种真正思想上的认同和文化上的“新秩序”。也就是说,单纯外在的行为训练和规范,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要求;虚拟空间和思维空间的新秩序的建设,“不在场”的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已经要求教育活动必须确立和具有新的功能;由此所建立和形成的“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将带来教育活动自身的一系列变化,包括教育模式的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评价标准的变化,等等。4.信息化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个性特色,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广博的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完满结合的人。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信息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得以更好地体现。利用教育信息化的优良环境,可实现个别化教学、小组协作学习、远程实时交互的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在线讨论等,使学生从过强的共性制约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人志趣,培养其个性特色。其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一方面学生可根据个人志趣与个性差异对所学的知识和学习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学生可对某一专题的相关内容通过信息检索、收集和处理,实现问题解决学习和发现学习,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利用教育信息化提供的网络资源可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通过鲜明的形象感化和对比,帮助学生识别假、恶、丑,树立真、善、美的情感,使学生将高尚的理想内化为自己的言行,直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5.信息化教育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在包括现阶段在内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各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学校。由于各地教育规模、教育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得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更无法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从现阶段来看,我国信息化教育的重点主要是学校和专门的教育机构,主要内容包括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和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以及现代远程教育等。从长远看,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必然会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将为全体国民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内涵——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保障每一国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产生的教育水平的差距,使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