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向揭密•素养突破压轴大题•题型增分通史整合•精要必备目录ONTENTSC4精准练题•高分突破第一部分高考全能通关模块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一步建通史通史思维——把握历史特征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繁荣与成熟时期,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政治中央集权制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宋元在继承隋唐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的同时,君主专制也进一步加强。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得到开发;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上对外贸易空前繁荣。思想文化适应社会战乱及统一的时代需求,儒学复兴,经过融合产生新的儒学思想,即理学体系产生。三大发明领先世界,文学艺术体现出这一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政治(1)君主专制: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其中尚书省最先握有实权,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2)选官制度:采取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经济(1)农业:实行均田制;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2)手工业: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3)商业:南北朝时出现了“草市”文化(1)文学: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2)书法: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3)绘画:东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4)思想: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面临着危机(5)科技: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二、隋唐时期(581—907年)政治(1)中枢机构:形成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2)选官制度:隋炀帝时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继承并完善(3)地方制度: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经济(1)农业:江东地区出现了可以调节犁耕深度的曲辕犁;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2)手工业: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瓷器远销欧洲、非洲;丝织业——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3)商业:柜坊、飞钱相继问世;广州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政府在此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文化(1)思想:隋唐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2)科技:唐朝时,出现了雕版印刷术,火药开始用于军事(3)文学:诗歌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4)书法:唐朝的张旭、怀素都是草书大家;唐代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唐朝颜真卿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5)绘画: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都是传世佳作三、宋元时期(960—1368年)政治(1)宋朝:①加强中央集权: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权收归中央②分割相权: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③继续完善科举制(2)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经济(1)农业:宋朝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宋朝出现了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2)手工业:宋朝时,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织锦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元朝时,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3)商业: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时,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文化(1)思想:①程朱理学: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万物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格物致知”②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即理也”,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2)科技: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宋朝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历法文化(3)文学:宋代文学以词为代表;元代以散曲为代表;宋元时期出现话本(4)书法:北宋苏轼、元朝赵孟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5)绘画: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是王冕的《墨梅图》(6)戏曲: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考向一承秦汉启隋唐——凸显过渡性的魏晋南北朝1.(2019·高考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解析:D对: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这是因为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较多地保留了原貌,而且这些造像又在西北地区,受游牧文化和粗犷的民族性格影响的结果。而时代较晚的龙门石窟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整齐,是因为这里地处中原腹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和尊卑有序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对石窟的造像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A错: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影响到各个时期石窟佛像的风格。B错:绘画技术进步不能解释佛教造像面部表情由生动到庄严的变化。C错:与史实不符。历史上各地区石窟的营造,大多是在大大小小政权的支持或默许下完成的。答案:D2.(2017·高考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答案:C视角1魏晋南北朝的制度过渡与文化融合1.制度上的承前启后(1)选官用人制度:自察举、征辟之制经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过渡,促进社会阶层流动。(2)中枢机构:三公九卿制转向三省六部制。(3)土地制度:曹魏“屯田”发展到北魏“均田”,为隋唐“均田制”所继承,是发展小农经济的举措。这些重要的制度,既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支撑着国家机器运转,又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及制度的创新提供了制度保证。2.这一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激烈,经过三百多年的融合,游牧文化大都融入中原文化(1)政治:①政局:大分裂、大动荡,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强大。②民族:民族大冲突,大融合,胡汉互化。③选官:实行九品官人法,形成士族门阀政治。(2)经济:①农业:前期,小农经济萎缩;后期,北魏推行均田制,重建小农经济。②工商业:工商业衰落,以物易物大量出现。③经济格局: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得到开发。(3)文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魏晋玄学兴起,佛教中国化,三教合一出现。(4)社会:①佛道宗教势力发展。②士族门阀兴起,后期有所衰落。[新题预测]1.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东晋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解析:据材料“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上层士族……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可知世家大族等地方豪强掌控朝政对国家政治构成影响,而形成门阀政治的代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仅是东晋门阀政治,不能推出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故B项错误;依所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才开始以考试为标准,而非魏晋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门阀左右国家政治,而不是重视家族经济基础,故D项错误。答案:D2.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请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解析:材料反映魏晋时期改变了汉代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的情况,魏晋时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这样会导致地方僚属势力较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必然导致官僚众多,加重地方的财政负担,故B项正确;C、D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答案:B视角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题预测]3.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府加强对民间手工业的控制,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官营手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私营手工业管理,并未体现出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对手工业者的户籍进行严格管理,不涉及其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4.山越分布于闽浙等地的山区,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孙吴政权建立后,山越不纳赋税,并不时出山掳掠。孙权派兵征讨,将其迁至平原,纳入郡县编户。对此评价正确的是()A.将中华文明扩展到江南地区B.抵御落后民族维护中原文明C.迟滞了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D.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解析:“孙吴政权建立后”本是南方政权,故A项错误;“孙权派兵征讨,将其迁至平原,纳入郡县编户”不属于中原文明,故B项错误;“将其迁至平原,纳入郡县编户”是有利于南方民族融合的,故C项错误;“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孙吴政权建立后,山越不纳赋税,并不时出山掳掠。孙权派兵征讨,将其迁至平原,纳入郡县编户”对开发江南地区有积极的意义,故D项正确。答案:D考向二国家治理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2015·高考山东卷)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解析:宗法体系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且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避亲”可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因此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B2.(2019·高考海南卷)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解析:科举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贫寒之家和王孙公子,在面对选拔时,都是统一的要求,因此体现了选拔的公平原则,故本题选C项;王公子弟和百姓在古代永远不可能平等的,材料只是显示了他们面对科举考试的平等,排除A项;材料体现科举的选拔原则,而不是选拔的结果,故B项错误;五代时经济中心已开始南移,国家统一的条件并不成熟,再平等的科举考试在当时也促不成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答案:C3.(2018·高考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