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高考全能通关 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步专题线索把握历史脉络微专题3负重前行中的商业与丝绸之路第一部分高考全能通关模块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1.商业发展的时空历程(1)先秦时期——商业兴起。①商周时期:“商人出现”。②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出现大商人。(2)秦汉时期——初步发展。①出现商业中心(长安、洛阳)。②市的出现,长安设东、西两市;经商受时间、空间限制;中外贸易发展(海、陆丝绸之路)。③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3)隋唐时期——继续发展。①商业城市:长安、洛阳——扬州、益州。②市场发展:都市商业(邸店);农村集市贸易(草市出现)。③金融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④对外贸易:广州,胡商遍布,市舶使(管理);瓷器大量外销(海路),对外商业重点由陆路转为海路。(4)宋元时期——空前繁荣。①商业城市:开封、临安;草市普遍,出现四大商业名镇。②市场发达:突破时空限制;商品种类增加;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成为宋朝重要税源;海外贸易发达(国家、地区扩大;税收);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5)明清时期——继续繁荣。①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②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④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⑤出现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2.中国古代货币金融演变(1)商朝:前期以贝壳作为货币,后期出现铜币。(2)战国:各国都有自己的货币,反映了经济发展、城市兴起和商业繁荣,也反映了诸侯割据和国家分裂的历史状况。(3)秦朝:把秦国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货币,通行全国。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4)两汉:汉武帝铸五铢钱作为通行货币。(5)唐朝:铸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唐以后的货币,都以此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6)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7)明清: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适应了“一条鞭法”的实行和海外贸易的发展。3.古代中国的“一带一路”(1)丝绸之路:①汉代: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和印度半岛等地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②唐朝:对外贸易繁荣,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中亚、波斯等地的外国商人足迹遍及各地,沿海港口城市兴起。③两宋:北宋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南宋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④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官方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⑤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还几次下令实行海禁。(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路的六次演变:①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②隋唐时期,水、陆并进。③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④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⑤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⑥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对点训练]1.《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全面管理,下面设管理市场货物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巡查市场的“司稽”等。西周的这套做法()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解析:材料中体现了国家对市场的管理,因此并没有打破“工商食官”局面,故A项错误;政治等级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市场中所设官职有辨别货物真假的,有掌管物价的,有维持秩序的,该做法体现了对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加强了对市场的管理,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C2.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A.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至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徽宗只是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店铺侵占街道的合法性,不能由此得出“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只反映出店铺侵占街道,不能得出“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宋朝商业店铺侵占街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后通过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该行为的合法性,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进行改革,故D项正确。答案:D3.清朝前期,中国出现了人口迅猛增长的现象。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年代人口(亿)耕地(亿亩)人均耕地(亩/人)1650年1-1.566-41750年2-2.594.5-3.61850年4.112.12.95①重农政策促进耕地增长②康乾盛世为人口增长创造了条件③当时中国人地矛盾突出④战败割地造成了人均耕地的减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结合史实判断,清朝前期重农政策可以推动荒地的开垦,促进耕地增长,故①正确;康乾盛世经济繁荣也为人口增长创造了条件,故②正确;从材料中人均耕地不断减少,说明当时中国人地矛盾突出,故③正确;清朝晚期才经历战败割地,故④错误,故选A项。答案:A4.根据某学者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竟只有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A.清朝经济的衰败B.小农经济的影响C.市镇经济的发展D.坊市制度被打破解析:中国古代城市人口的增长是由商业发展而带动的,由于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中国古代市场份额是一定的,清朝时市镇经济的发展分割了一部分市场份额,从事商业的人口也向市镇转移,因而大城市的人口比例下降,故C项正确。答案:C5.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上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可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据材料中“桑叶”“棉花”获利丰厚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据材料中“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可知,商人资本雄厚;据材料中“徽州商人”可知,商帮活跃。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中信息“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可以概括得出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等。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信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分析得出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据材料信息“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可知,中国的手工业品在海外广受欢迎;同时结合这一时期的国际背景,即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等内容回答。第(3)问,“积极作用”结合材料一、二,从货币的流通手段、商业发展、中外经济交流等方面回答。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3)积极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