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高考全能通关 模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 第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考向揭密•素养突破压轴大题•题型增分通史整合•精要必备目录ONTENTSC4精准练题•高分突破第一部分高考全能通关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第一步建通史通史思维——把握历史特征第12讲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化探索——现代中国(1949年至今)过渡与曲折(1949—1978年)(1)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外交政策逐渐成熟,并取得重大突破(2)经济:开展“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建设出现曲折;“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3)文化: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逐步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改革与开放(1978年至今)(1)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2)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3)文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政治(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制度建设: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治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政治(4)外交成就: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②中苏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④参加日内瓦会议:为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重要贡献⑤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经济(1)经济建设:①国民经济恢复:到1952年,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②工业化建设:1953年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③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文化(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人民教育的奠基: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点开展扫盲教育,开办各种补习学校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以服务于国家建设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78年)政治(1)民主政治的挫折——“文化大革命”: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2)外交领域的突破: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联合公报》;1978年,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③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邦交正常化经济(1)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①成功探索: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②失误探索:1958年,制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随后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左”倾错误发展,造成国民经济困难。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经济领域遭受冲击,国民经济损失严重(2)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经济(3)交通事业:①铁路: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4)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文化(1)科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2)文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却遭到破坏(3)教育: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文化②动乱中的教育: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高考制度得到恢复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6年至今)政治(1)伟大的历史转折:①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②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转折政治(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①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②民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政治(3)“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①确立: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②实践: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海峡两岸关系得到发展,两岸交流不断增强政治(4)新时期的外交成就:①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②政策:奉行不结盟、全方位的外交政策③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经济(1)经济体制改革:①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②城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在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方面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经济(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①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④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经济(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①经济特区: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五个经济特区②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及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④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⑤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经济(4)社会生活:①物质生活: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②交通事业: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改革开放后,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民航大国③通讯事业: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④大众传媒: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文化(1)邓小平理论: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③中共十三大上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④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⑤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⑥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文化(2)科技成就:①载人航天:2003年,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②信息技术:我国“银河”系列计算机研究取得突破③生物技术: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文化(3)文艺: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学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形式变得多样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4)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中高等教育;推动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考向一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1.(2015·高考山东卷)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解析:1950年中美关系并没有好转,此时美国奉行的是孤立和不承认的态度,故A项错误;中英关系开始承认新中国,到互派代办,再到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演变都是从两个的利益和现实的需要出发,故B项正确;欧洲在这一时期主要是追随美国,孤立中国,故C项错误;中英两国意识形态的对抗依然存在,故D项错误。答案:B2.(2017·高考江苏卷)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解析: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和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材料中的“原则”指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B视角1中国外交不变的原则(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1949年,新中国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现在,中国与全球超过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2)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1949年,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60多年后,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3)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1949年,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国

1 / 1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