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专题线索把握历史脉络微专题3政府社会职能的多样性发展第一部分高考全能通关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一、苏俄(联)经济模式探索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关系1.政府干预排斥市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表现: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义务劳动。②影响: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十月革命成果;引起人民不满,引发新的政治经济危机。(2)斯大林模式:①表现:实行单一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②影响: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压制了地方、企业和人民的积极性,忽视市场经济规律,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关键因素。2.政府干预下的有限市场——新经济政策(1)表现: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行工资制。(2)影响:实践上,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理论上,实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找到了一条使苏俄(联)正确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对市场调节的再次尝试——战后苏联改革(1)表现:赫鲁晓夫改革中下放权力、“物质利益原则”等;勃列日涅夫改革中推行新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等。(2)影响:前两者都取得一定成效,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导致改革最终失败。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突破政府干预,但缺乏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最终失败。二、西方经济模式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辩证统一1.自由放任——经济大危机(1)表现:政府基本不干预经济,企业和国家间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2)影响:①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和科技的发展,适应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推动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加快了西方对外殖民扩张,导致东西方世界贫富差距加大;到帝国主义阶段后,不适应性日益明显。2.由自由放任向政府干预的过渡——胡佛的有限干预(1)措施:核心是以维护自由放任政策为前提,倡导地方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共同维持生产和投资,稳定工资和物价。“干预”经济的措施主要有削减个人和公司所得税,鼓励企业投资,提高关税,建立了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企业、农场、各州发放贷款),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等,但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出面大规模干预经济,强调不能靠立法和行政命令来解决危机,坚决避免“极权主义”。(2)影响:①没能缓解经济危机。②一定程度上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3.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罗斯福新政至20世纪70年代(1)措施:①罗斯福新政: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农业生产,实行以工代赈、社会救济等社保体系。②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发展计划、政府开支等方面干预生产,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福利国家)。(2)影响:①使资本主义世界逐渐摆脱经济大危机的威胁,进入政府干预经济时代。②推动了战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的到来。③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4.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的调整(1)内容:①20世纪晚期: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如出售国企,减少财政支出、福利补贴)。②21世纪初,美国金融危机后,再次加强国家干预。(2)影响:①西方各国逐渐走出经济危机阴影,资本主义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出现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繁荣局面;缓和了阶级矛盾。②未能根除经济危机。综上可见,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充满活力,获得充分发展,必须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两种手段的辩证统一。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对中国的影响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总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缺少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法治,也没有党内民主,推崇个人崇拜。(1)经济上: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2)政治上: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3)思想文化上: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4)对外关系上: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从20世纪20年代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上:斯大林体制中“以党代政、个人崇拜、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估计”等问题使中国领导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主观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2)经济上:经济结构与体制上,仿效苏联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农业领域,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了私有制,走农业合作化或集体化的道路;工业领域,实施五年经济发展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体系等等。(3)文化教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内,教育的形式、内容借鉴苏联模式,使中国的文化教育打上了深深的苏联烙印。(4)外交上: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执行所谓“革命外交”,意识形态挂帅,对外封闭,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与我国的外交关系。(5)社会生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重要选择。[对点训练]1.美国大垄断财团称罗斯福是“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讽刺罗斯福抄袭了《共产党宣言》,甚至攻击他是“本阶级的背叛者”。这是因为罗斯福新政()A.某些措施带有社会主义色彩B.破坏了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C.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D.放弃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解析:材料中美国大垄断财团(资产阶级)讽刺罗斯福总统是共产主义的代理人,说明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顾及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新政对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破坏,它只是对美国传统自由企业制度的局部调整,故B项错误;新政根本没有改变美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其实质只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具体调整以帮助国家度过经济大危机,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即是国家干预经济,故D项错误。答案:A2.下面为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增长率柱状图。图中变化有利于()A.集体农庄从无到有B.国民经济趋于协调C.发挥市场的作用D.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图中变化主要是苏联二五计划时期轻工业尤其是农业比重上升,苏联在一五计划时期,就已经建立了集体农庄,故A项错误;从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到二五计划时期农业由零到有和轻工业有所上升,可知该变化有利于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故B项正确;苏联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体现不出市场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苏联国民经济部门的调整,不能促进小农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B3.“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无法穷尽的一个话题……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的青睐主要在于()A.捍卫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C.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要求D.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采用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使美国经济由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但并非是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青睐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故C项正确;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并非是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青睐的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C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通过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实现的。在我国,对待大资产阶级(即对待官僚资本)采取这种办法。但是,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则不是采取剥夺的方法,而是采取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地将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改变为社会主义企业。材料二1920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开办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一起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列宁强调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改善工人生活,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1921年7月,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租让和租借企业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俄在对待资本主义经济上的不同举措及其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上的共同点,并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举措: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原因:官僚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阻力;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同盟军。苏俄举措:前期,没收资产阶级生产资料;后期,大力发展租让和租借企业,允许外国资本主义开办企业,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原因:当时苏俄处于经济、政治危机之中,急需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以巩固统治。(2)共同点:都采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都采取分步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尊重国情;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