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四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高考考查立足点第二部分考前增分策略第1讲学科培优五大核心素养引领备考突高分瓶颈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1.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4)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6)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二、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唯物史观在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问题。(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不具有重复性,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体的和唯一的,不宜用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2.在综合能力方面考查(1)在能力要求上,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试题都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2)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如儒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不符合当时诸侯国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就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1.唯物史观认识新文化运动主张(2019·高考全国卷Ⅲ)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命题意图:本题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为切入点,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思想主张。本题较好地考查了考生提取材料观点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解析:B对:从材料“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可知陈独秀反对中国的封建道德。A错: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并不是说国家至上。C错:不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史实,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民主和科学;也不符合陈独秀的阶级属性,这时候的陈独秀还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不可能反对西方民主。D错: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广泛传播,与题干时间1916年不符。答案:B2.唯物史观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2019·高考全国卷Ⅲ)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命题意图:本题以《新中华》载文中有关中国经济性质的内容切入,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了考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解析:D对:用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来解释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性质,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正确运用,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A错: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材料中《新中华》不能代表整个知识界。B错:不符合史实,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不是20世纪30年代。C错:以偏概全,材料只是一家之言,并不代表中国民众普遍关注经济理论问题。答案:D3.唯物史观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2018·高考全国卷Ⅲ)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命题意图:以唯物史观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看待赫鲁晓夫改革,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七年经济计划,仍将经济发展重点集中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上,体现出鲜明的斯大林模式特色。解析:根据材料中苏共二十一大的决议,可知仍将重点放在工业化发展方面,尤其注重重工业的发展,且仍是通过行政命令发展经济,说明七年计划并未摆脱斯大林模式,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提出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应对举措是1949年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B项不符题意可排除;新经济政策是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与题干中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不符,C项错误;材料仅提到了七年计划的内容,不能反映出这种计划的结果,所以据材料不能判断出是否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D项可排除。答案:A一、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探究历史1.史观透视(1)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是我们科学认识历史的一把钥匙。(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物质生产的活动是人类社会所有活动中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的水平和具体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因而也决定了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统治形式、法律制度、哲学思想以及文化艺术的状况等等。2.探究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发生了大变革。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百家争鸣活跃,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认识历史1.史观透视:具体分析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从历史上的社会存在解释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和社会意识,“对每一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2.认识历史: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是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的。①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刚刚确立,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农业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为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市场。因此,相对商业活动来讲,着力发展农业生产,对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稳定社会秩序,实现富国强兵是更为重要的事情,农业生产状况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程度的最重要的表现。②秦国就是在“重农抑商”政策指导下,粮食充足,军备雄厚,综合国力得到加强,最终具备了统一六国的物质条件。所以这一政策在当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进步的。(2)明清之际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则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这些都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史观。三、坚持联系发展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1.史观透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任何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各种矛盾相互影响的结果。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是在相互影响,发生在同一时代的各个事件都会或多或少地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2.看待历史(1)19世纪70年代后期的“电气化”,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2)19世纪末,重工业迅速发展,继英国之后,美、德等成为主导工业化进程的国家。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英国失去了其“世界工厂”的地位,而美、德后来居上,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这些都体现了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历史的唯物史观。3.唯物史观运用和启示借鉴(1)运用示例: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里说:“世界经济如不曾大崩溃,希特勒肯定不会出现。十之八九,也决不会有罗斯福这号人物。”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两则观点都()A.反对脱离经济背景讨论政治B.认为经济危机催生独裁政治C.认同历史人物影响历史进程D.认可社会环境影响历史人物[点拨]本题以唯物史观考查影响历史人物的主要因素。恩格斯没有从经济的角度来讨论政治人物拿破仑,故A项错误;霍布斯鲍姆的观点认为经济危机催生独裁统治,恩格斯的观点没有涉及经济危机问题,故B项错误;历史人物影响历史进程在材料中的两则观点都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世界经济大崩溃下出现了希特勒,法兰西被战争弄得筋疲力尽导致军事独裁者拿破仑的出现,两个观点都表明社会环境对历史人物的影响,故D项正确。[答案]D(2)启示借鉴: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运用中应特别重视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1.王亚南先生说:“某一个国家的传统封建关系愈强固,它的自由经济发展愈困难,它在此过渡阶段的官僚主义政治,就愈加要混合着专制主义封建主义,而表现得更持续、更露骨。”作者旨在说明()A.社会发展形态直接影响着官僚制的发展B.官僚主义政治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C.自由经济的发展受制于官僚主义政治D.官僚政治伴随封建关系的削弱而削弱解析:材料中因为“传统封建关系愈强固”,所以“在此过渡阶段的官僚主义政治,就愈加要混合着专制主义封建主义,而表现得更持续、更露骨”,表明社会发展形态直接影响官僚制度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材料中“在此过渡阶段的官僚主义政治”表明官僚主义政治是分阶段的,特殊阶段会维护专制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中“传统封建关系愈强固,它的自由经济发展愈困难”表明是受制于封建关系,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并非只存在于封建关系下,故D项错误。答案:A2.1923年出版,社会评价很高,但对书中提出的“岳飞是军阀”的观点存在争议1931年再版,社会舆论指责吕“贬低岳飞,为秦桧喊冤”1935年当局查禁此书,禁止学生阅读,吕被以“外患罪”告上法庭吕思勉《白话国史》一书的遭遇表明()A.史学观点应有充分的实证材料支持B.政治严重束缚学术研究的自由C.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需求的制约D.历史真相随时代变迁日益清晰解析:史学观点应有充分的实证材料支持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社会和当局对《白话国史》一书的不同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社会和当局对《白话国史》一书的不同态度,1923年的中国军阀割据混战,1931年,日本开始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需求的制约,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故D项错误。答案:C3.梁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中国“竟无第二个郑和”的根本原因是()A.综合国力走向衰落B.航海技术的落后C.“海禁”政策的实施D.自然经济的特性解析:A项反映的是表现,非原因,故错误;B项航海技术的落后是技术原因,非根本原因,故错误;“海禁”政策的实施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狭隘性,不愿开拓海外市场,故D项正确。答案:D4.斯大林逝世后,从赫鲁晓夫直到叶利钦对斯大林的评价,都极力贬低斯大林,甚至恶毒谩骂斯大林。相反,英国首相丘吉尔却称赞斯大林“是个卓越的人物,令我们残酷的时代敬仰,他在其中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提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A.以历史亲历者的标准来衡量B.以社会需要标准来考察C.重视当事人所处的历史条件D.注重评判者的阶级立场解析:据所学,赫鲁晓夫、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