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单元[单元概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探究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特点的表现。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4.探究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和特点,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结合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等相关知识,了解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易混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重点)3.从唯物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古代农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难点)课前自主预习[知识梳理]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2)相当发达:距今七八千年时。(3)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粟的国家。(4)耕作方式:。水稻刀耕火种2.商周农业(1)概况(2)影响①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②中国农业,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独立发展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2)西汉:赵过推广,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3)东汉: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安装了犁评。耦犁曲辕犁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2)西汉:赵过推行。(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铁犁牛耕代田法4.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5.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都江堰筒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集体劳作(1)出现:商周时期。(2)基础:土地归国家所有。(3)评价:在工具简陋、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工效。生产力2.小农经济(1)出现:时期开始出现。(2)原因①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封建土地的确立。春秋战国铁农具私有制(3)特点①组织形式:以为单位。②生产结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4)评价①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②进步性: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作出了重要贡献。③局限性: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精耕细作[释疑解惑][概念阐释]刀耕火种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又称迁移农业,为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石刀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后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易错易混]商周时期金属工具并未普及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当时,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只是被大量用在兵器和礼器制作上。[概念阐释]精耕细作(1)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2)正确理解“耕作方式”的内涵“耕”指的是农田的开垦技术及方式和农业工具的发明与使用方式,而“作”应包括农业的经营技术模式。此外,“耕作”还应包括农业的组织经营。[名师点拨]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思考探究1:试从我国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有何进步?提示:从农具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制、骨制、木制、蚌制等农具到后来的青铜、铁制等金属农具;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牵引再到自然力牵引。[易错易混]自给自足≠富足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思考探究2: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指同一种经济形态吗?为什么?提示: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图示如下:课堂互动探究探究点一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史料一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①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盐铁论》史料二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②畎亩之勤。——《国语·晋语》史料三③二牛抬杠(北方地区)④唐曲辕犁(又称江东犁)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何影响?(2)史料二、三分别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经济产生的影响。[信息解读]①的意思是伐掉树木就可以种庄稼,烧掉野草就能播种,用火烧荒种地,用水来除草,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②体现了牛耕技术的出现。③④体现了耕犁技术的进步。[尝试解答](1)经济形态:反映了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影响: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耕作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2)变化:出现了铁犁牛耕:原来用作祭祀的牛,开始用于田间耕作;汉代改进并进一步推广耕犁技术,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使得耕犁技术得以完善。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加速了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在古代中国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和单位面积产量及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典例】以下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分工协作D.重农抑商[审题指导]①定时空:战国、汉代、唐代、元代的农业。②抓关键:“战国都江堰”“汉代牛耕图”“唐代曲辕犁”“元代王祯《农书》”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③调储备:“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④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男耕女织属于农业经营模式,不符合材料信息“唐代曲辕犁”“元代王祯《农书》”错误B项都江堰属于灌溉工程,牛耕和曲辕犁属于耕地工具,《农书》属于农业技术总结,四者均属于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正确C项分工协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错误D项重农抑商属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错误[答案]B此类试题应注意的陷阱是“答非所问”:“答非所问”原意是回答的不是所问的问题。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常常有意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题肢作干扰,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如此题中的C、D两项即是“答非所问”。[问题延伸]根据上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精耕细作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提示]①我国古代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是根本因素。②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③社会经济条件(指经济水平、经济制度等)是重要原因。④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精耕细作的形成和发展。探究点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特点史料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史料二①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四八史料三(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②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思考:(1)《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据此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2)根据史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史料一、二哪个更能反映真实的小农经济?(3)根据史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信息解读]史料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的美好世界。史料二:司马光的记载,真实地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和生存的艰难。①说明士农工商“四民”中农民的处境最艰难。史料三:自然地理环境,包括黄土、气候、黄河等,对古代中国有重要影响。②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因素。[尝试解答](1)社会理想: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关系:小农经济在文学艺术领域会有所反映。(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反映真实:司马光的记载更能反映小农经济的真实情况,司马光是一个严谨的史学家,而文艺作品则有高于现实的虚构成分。(3)关系:一家一户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治理黄河、应对自然灾害,因此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中央集权制度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物质基础。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催生出易于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④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⑤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①有利因素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b.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c.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②不利因素a.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b.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c.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典例】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指出:“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与山林。”这体现出()A.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B.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C.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D.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审题指导]①定时空:古代农业经济。②抓关键: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与山林。③调储备: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生产经营模式,其基本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艺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④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说法错误,排除错误B项材料中未体现道家思想错误C项根据材料“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可知,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有着重要影响正确D项材料中仅有中国人的价值取向错误[答案]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文化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