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变化第一章章末整合提升[体系构建][自我纠偏]A数量变化B空间变化C传统型D社会经济因素E国际人口迁移F环境承载力G人口合理容量H消费模式专题一常见人口统计图的特点及判读常见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是高考常考的内容,侧重考查图表的分析能力。一般可依如下程序去判读:①读图名→②读坐标(或图例)→③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④分析数据→⑤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⑥进行图文转换(或图图转换),具体判读方法如下表:类型特点例图具体判读方法坐标类图柱状图说明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适用于表示相互独立的地理事物的静态对比,用柱状的长短或高低表示不同地理事物的差异对应坐标轴分别判读每一短柱对应的数值,然后进行不同短柱之间的数值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类型特点例图具体判读方法坐标类图曲线图(或折线图)表示地理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分配规律,能直观反映同一种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判读时,主要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量值随时间或空间连续变化的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的明显的转折点类型特点例图具体判读方法坐标类图三角形统计图此统计图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首先明确三边就是三个方向的坐标轴,每一点所读出的三个数据之和应为100%。判读时可用“逆右顺左”四字口诀:各边数据沿逆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作平行于各底边(3条)向右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各边数据沿顺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作平行于各底边向左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类型特点例图具体判读方法金字塔类图年轻型塔身底部较宽、顶部较窄。反映出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1.读塔型,定类型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处于人口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2.读比重,判内容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所占比重或数量的计算,可分析判断考查内容: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人口政策等,人口性别比失调——生育观念、人口政策、工业发展需要、战争等)和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类型特点例图具体判读方法金字塔类图成年型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反映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平衡的特征3.看特殊,析变化人口金字塔图不但具有不同类型,而且同一金字塔图的内部结构也有较大变化。影响人口金字塔结构的因素包括:政策(计划生育或鼓励生育)、较大的自然灾害、军事战争、生育观念、工业发展、人口移动等。以下图为例,分析其特殊变化的原因。类型特点例图具体判读方法金字塔类图老年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说明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小在上图中,①处1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突然变小,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a.计划生育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b.重大灾害导致死亡率上升;c.人口的大量外迁。②处20~2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突然增加,其变化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③处男女人口比例明显失调,其原因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纺织工厂建设导致对女性职工需求增加。【例1】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审题指导]从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1)由图名可知该图反映我国1982年和2009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人口问题。(2)由图例可知该坐标图左侧为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右侧为2009年人口年龄结构。[解析]自1982年至200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因此造成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下降,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变化,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图中2009年25~59岁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结合我国人口总数不断增长的现实,该年龄段劳动力资源数量上升。[答案](1)B(2)B【例2】下图是我国2000年及2010年人口统计资料图。读图回答(1)~(2)题。(1)有关图中人口统计数据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劳动力人口总数减少B.性别比例渐趋均衡C.城市人口数量减少D.老年人口数量减少(2)下列文化现象对图中统计数据变化有明显影响的是()A.多子多福B.学而优则仕C.男女都一样D.安土重迁[审题指导]从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解析](1)在全国人口总数增多的前提下,15~59岁人口比重从66.78%增加到70.14%,说明劳动力人口总数增多;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增大,说明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城乡人口比增大,说明城市人口数量增多;男女性别比降低,说明性别比例渐趋均衡。(2)“男女都一样”的新观念会改变过去人们追求生男孩的传统观念,非法进行胎儿鉴别的现象会减少,统计图中的人口性别比会渐趋均衡。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会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使少儿人口比重增大。[答案](1)B(2)C【例3】下图为我国某省近三十年来四个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2)年份④的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A.人口年龄结构合理促进经济发展B.人口增长过快制约经济发展C.劳动力不足制约经济发展D.老年人口太多制约经济发展[审题指导]第(1)题,采用人口三角形坐标统计图的判读方法,读取各点代表的4个年份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比重,然后比较同一年龄段在不同年份的比重大小,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时间推移我国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人口比重越来越大(或0~14岁人口的比重逐渐减少),据此可判断先后顺序为④①②③。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年份④0~14岁人口占36%左右,60岁及以上人口占4%左右,15~59岁人口约占60%,说明该年份少年儿童比重较大,人口增长较快,制约经济发展。[答案](1)D(2)B【例4】2012年10月16日是第32个世界粮食日。目前世界食物充足,却有10亿人每天饿着肚皮睡觉……结合下图,回答(1)~(2)题。(1)甲、乙、丙、丁四类国家中,粮食安全、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最严峻的是()A.甲B.乙C.丙D.丁(2)“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分离出去,只剩下老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图中“空巢家庭”现象最为明显的国家是()A.甲B.乙C.丙D.丁[审题指导](1)运用人口平面直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方法。结合图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丙地的自然增长率最高,超过了30‰,人口的增长速度快,粮食安全、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突出。(2)运用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结合图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甲地的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很低,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人口老龄化突出,“空巢家庭”现象明显。[答案](1)C(2)A专题二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其分布分析如下:2.我国人口分布(1)人口数量多、密度大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2)人口分布不平衡最显著的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此外,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3)人口分布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人口分布地理分界线人口分布状况原因此线以西、以北人口稀少,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57%,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左右气候干旱、降水少,有大面积的荒漠地区,属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黑河—腾冲线(胡焕庸线)此线以东、以南人口多且稠密,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3%,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左右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属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地形平坦,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交通便利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平原和低山丘陵区人类的生产生活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全世界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区。其中,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居住着全球50%以上的人口地形高山和高原地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大,人口较稀疏气温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世界上约80%的人口居住在这一地带降水降水主要通过影响植被分布进而影响人口分布。一般来讲,降水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气候水资源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干旱地区,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多依水源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土壤多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不同气候矿产资源工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2)社会经济因素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时期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分布农业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农业发达地区人口密集,但居民点相对比较分散工业社会工业化带动城市的发展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产力发展,科技与管理技术进步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②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及实例交通因素交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分布多战争有时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例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政治因素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有计划地开发落后地区和疏散过密的城市人口和产业,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宗教对人口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习俗发展中国家普遍盛行早婚,加快了人口增长;发达国家普遍盛行晚婚晚育甚至不育,降低了人口出生率文化因素历史因素巴西和澳大利亚的东南沿海地区,因开发时间早,人口稠密【例5】“胡焕庸线”指我国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西北半壁及人口分布差异的界线;人口分布和国土区域严重不匹配的现象被称为“胡焕庸现象”。读下表,回答(1)~(2)题。东南半壁西北半壁年份面积比重(%)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人/km2)面积比重(%)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人/km2)1953年43.2494.80139.5156.765.205.832000年43.2494.59303.7856.765.4113.232010年43.2494.41325.8456.765.5914.68(1)“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重一直稳定少变,主要取决于()A.计划生育政策B.人口迁移方向C.自然地理环境D.地域开放程度(2)下列国家中,“胡焕庸现象”最不明显的是()A.巴西B.加拿大C.澳大利亚D.德国[审题指导]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人口集中程度远高于德国。[解析]第(1)题,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政策较为宽松,人口自然增长比东南部要快,应有助于人口比重提高。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方向有较大差异,但未导致人口比重的明显变化。“胡焕庸线”西北地区,地形崎岖,气候条件较恶劣,生态环境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改革开放后,东南部地域开放程度更高,但人口比重并未显著上升。第(2)题,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人口都高度集中分布在国土东南部狭小地区。德国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开发历史悠久,区域经济发展较平衡,人口分布较均匀。[答案](1)C(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