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二部分考前高分冲刺方略策略四审题解题规范方法策略一、选择题审答策略1.提倡“两遍读题”第一遍,快速阅读,抓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有些选择题表述、逻辑等方面稍微复杂一点,读第一遍一般不太明白题意。如果我们采取两遍读题,通过抓关键词,从题干的主语、条件、要求、特征等方面进行限定,再结合答案选项,就能比较准确地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就能准确地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例题】一株同源四倍体玉米的基因型为Aaaa,其异常联会形成的部分配子也可受精形成子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上图表示的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自交后代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个体C.该玉米单穗上的籽粒基因型相同D.该植株花药培养加倍后的个体均为纯合子本题题图“陌生度”很大,在快速阅读一遍后,可大致明白这个题图表述的是同源四倍体四条染色体两两正常联会,以及三条染色体的异常联会。第二遍阅读,可将知识范围缩小到“联会发生在减Ⅰ前期”,A项错误;“异常联会产生的配子类型有A、aaa、a、Aaa”,因此自交后代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个体,籽粒基因型不一定相同,会出现杂合子,故B项正确,C、D两项错误。2.掌握“错误原理”“知识错误”排第一,“逻辑错误”排第二,“表述错误”排第三,“与题干要求不吻合”排第四。在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这类“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试题占选择题的一半以上。其实,对这类试题来说,只要我们掌握“错误原理”,明确“知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错误,“逻辑错误”“表述错误”的迷惑性较大,有些答案选项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要求无关,也就能轻松作答了。【例题】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本题考查的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盐酸能使洋葱根尖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小鼠骨髓瘤细胞的相互分离要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应在后期;只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末期才能观察到细胞板。3.启用“对比思维”采取先对比、后排除思维,表格、图表以及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常常存在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后,一般都可以排除某个选项。如果出现一些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可先对比分析已知的知识,推导出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图表类,特别是表格和坐标图类选择题,常常需要我们启用“对比思维”,注意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甚至多方向对比,进而找出合适的选项。【例题】(2017·高考北京卷)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A.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B.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C.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D.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本题采用“对比思维”事半功倍。比对第二个图中的两曲线:比对“峰值”得出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比对0~25℃范围内两曲线斜率,得出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比对45~60℃范围内两曲线大小,得出45℃后植物不能生长,故D项错误。4.注意学科“潜规则”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都有一些特有的“潜规则”。当然,生物学科也有一些特有的“潜规则”。比如,验证性实验试题的结论、检测探究性实验产物的方法和微生物的计数方法一般要求与教材上的知识一致;但探究性实验的结论不要求与教材上的知识一致;课本上出现过的遗传性状(遗传病)要依据课本书写和推导;“遗传类型”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指的是“表现型”;遗传系谱图推导中没有说明“有病”指的就是“正常”等等。在解答一些特殊选择题时,我们除了掌握相关知识外,还要注意一些学科特有的或者某些知识点特有的“潜规则”。只有在考虑了这些“潜规则”和知识陷阱的前提下选择出来的答案才能不被某些选项迷惑。【例题】下列是以酵母菌为材料进行的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检测产生的CO2B.用酵母菌发酵酿制果酒,选择酸性重铬酸钾检测产生的酒精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计数,应选择有30~300菌落数的平板C选项由于培养条件、营养物质的不断变化,不应设计空白对照,而应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前后对照,C项错误。二、选择题的解题策略1.“题眼”突破法所谓题眼,就是题目考查的重点或方向或切入点,所以它往往是题目的考查对象或限定条件,找准了题眼就是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能使学生少走弯路,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解答选择题时务必认真读题,找准题眼,如题目中告知“豌豆自然繁殖”,应定位为“自交”,而玉米自然繁殖应定位为“自由交配”。【例题】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只要抓住“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两个题眼,本题便“迎刃而解”,故A项正确。2.逆向分析法逆向分析法常用于解答条件分析类选择题,这类试题的题干信息中往往给出一些特殊结果,让学生分析该结果产生的原因、条件等。解决这类试题,采用逆向分析法能够实现快速、准确解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逆向分析法具有打破常规思维顺序的特点,即一般从选项给出的条件出发,分析每一个选项可能产生的结果,然后根据信息,找出与题干相符的选项。【例题】下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在t1之前,酵母菌呼吸作用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在t1~t2时段,进行无氧呼吸是酵母菌单位时间内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C.在t2~t3时段,乙醇含量过高是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D.在t1之前,酵母菌细胞质基质中既有[H]的产生,也有[H]的消耗根据坐标曲线中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段中葡萄糖、乙醇及酵母菌的含量变化,可逆推出该时刻或时段发生的细胞呼吸的类型,然后再结合相关知识选出正确答案。3.“陷阱”排除法“陷阱”是选择题选项常用的设置伎俩,答题时务必敏锐洞察,谨防上当,尤其对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病毒类生物及根尖细胞(无叶绿体)等应高度警惕,切记原核生物不具备核膜及核糖体除外的细胞器,无生物膜系统;病毒则不具备细胞结构,它不具独立代谢功能,只能营寄生生活;根尖细胞无叶绿体;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不生成CO2等。【例题】叶绿体中的色素有脂溶性,液泡中紫红色的花青苷为水溶性。以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为材料,下列实验无法达到目的的是()A.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B.用水作层析液观察花青苷的色素带C.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探究细胞的失水与吸水D.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表皮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本题“表皮细胞”和“染色体”是设置的陷阱。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分裂,而染色体只有细胞分裂时才能出现。4.就“熟”避“生”法“就熟避生法”常用于解答新信息、新情境类试题。近年来高考试题的材料都非常新颖,往往会与前沿科学相联系,介绍一些新技术、新名词,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造成迷惑。其实这类试题往往是外表华丽,背后却仅仅考查一些基础知识,学生要学会应用“就熟避生法”,从熟悉的知识入手,避开生疏的知识和名词,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从而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例题】近年诞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简单、准确地进行基因定点编辑。其原理是由一条单链向导RNA引导核酸内切酶Cas9到一个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通过设计向导RNA中20个碱基的识别序列,可人为选择DNA上的目标位点进行切割(见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Cas9蛋白由相应基因指导在核糖体中合成B.向导RNA中的双链区遵循碱基配对原则C.向导RNA可在逆转录酶催化下合成D.若α链剪切位点附近序列为……TCCAGAATC……则相应的识别序列为……UCCAGAAUC……本题为新信息、新情境题,其中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向导RNA引导Cas9特定位点切割”等对考生来说都是很陌生的,但所有蛋白质都在核糖体上合成、双链区域发生碱基互补配对、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是考生熟悉的内容,因此C选项错误。5.思维定式排除法试题给予学生新情境,考查学生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思维变通的能力是近年高考的“热衷”题型,思维定式、生搬硬套是错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成因,防止出错的最佳途径是“仔细审题、明察秋毫、务必跟着题干信息走新路,防止走熟路、走老路,力避思维定式”。【例题】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本题为内环境稳态的试题。可能会由于熟知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为等渗溶液,即“定势思维”,认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而造成错选。6.隐藏、迷惑条件发现法“找出隐藏条件”是指在解答有些试题时,既要注意发现题干中列出的显而无用的迷惑条件,予以排除;又要善于发掘出藏于题干之中未显露出来的必要条件的一种审题方法。注意需要用“找出隐藏条件”审题的试题与需要用“排除迷惑条件”审题的试题的区别。【例题】人类的一个正常卵细胞中有23(22+X)条染色体,异常的一个卵细胞中有22(21+X)条染色体或24(22+XX)条染色体,若它们都能和(22+X)的精子受精,并能发育成新个体(女性)。正常女性的一个成熟红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数目可能是多少条?()A.45B.47C.46D.0本题干中“人类的一个正常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是显而无用的迷惑条件,用这一条件来推算人的一个成熟红细胞中所含有的染色体数,只能得出错误答案。“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是教材中的特殊知识点,是在审题时应该发掘出来的藏而不露的条件。三、非选择题审答策略1.审题不清审题不慎,只求快,没有弄清题意就作答,尤其不会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1)审题时应充分考虑:①要充分重视试题所提供的背景资料;②全面细致地挖掘该题的限制条件、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③要注重读题,切忌草率答题,要慢审题,快答题;④对试题中关键字、词作重要标记。(2)审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关键字词:时间、原因、影响、根本、直接、肯定、否定、一个和生物体、种类和数目、染色体数目中的个数和对数、最多和最少、主要和次要、可能和最可能、一切和绝大多数、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特性等。2.不会提炼有效信息隐含条件是指题干中没有明确给出,而隐藏在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图形、表格、曲线、生产实践或题目给予的新信息中的条件。隐含条件是题干的必要条件,是解题成败的关键。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层次挖掘隐含条件,补充题干。设置干扰是一项重要的命题技术。设置干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设置干扰性语句;二是在备选项中设置干扰项,就是备选项本身所阐述的知识内容是正确的,但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不符。考试中,考生对于错误选项容易排除,但对于干扰项的排除难度较大。在某些题目中有意增设一些无意义的条件,起迷惑作用。对于这类题目,审题时要细心分析,找出无意义条件。3.概念混淆教材中有很多组概念,它们在形式上、内涵上、过程上相似,只有从本质上把握、区分这些概念、原理及规律,透彻理解,才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4.思维定式受思维定式影响,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想当然地套用生活经验、习惯、做过的习题、权威等“似曾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