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4 古代诗歌鉴赏 Ⅰ 聚焦文本读懂诗歌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温馨提示:名句助记古代诗歌常见意象(见配套单册“单册三板块二清单五”)。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歌。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歌,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因此,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歌。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抓标题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5角度”入手,读懂诗歌1.请指出下列标题中的重要信息。卷别标题重要信息(1)2019·全国卷Ⅰ题许道宁画(2)2018·北京卷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3)2019·浙江卷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4)2017·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5)2017·全国卷Ⅲ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答案](1)①表明了对象(许道宁画);②表明了事件(给许道宁的画题诗)。(2)①交代友人及官职(李正之提刑);②交代事件(送友人到蜀地);③明确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3)①交代时间(早秋);②交代了地点(书斋);③表明了对象(龙武李将军)。(4)①点明了送别的人物(子由);②点明了出使的地点(契丹);③明确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5)①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②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看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知人论世“3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①迮:狭窄。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解析]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生活于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题干“中间两联”指出答题范围,“概括”说明不需联系具体诗句。“病入中年日月遒”是说自己人到中年,整日与病为伍;“百战铁衣空许国”是说自己一心报国,却报国无门;“五更画角只生愁”是说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愁肠百结,说明战事未宁。整合以上信息作答即可。[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析注释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3.(2017·全国卷Ⅱ,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注释①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注释②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时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2)注释③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可知“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答案](1)不要忘记亲人。(2)作者对苏辙的担心。读正文(一)明结构章法,知基本特点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和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1.结构章法诗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抒情(主)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4.请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4.请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景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的白鹭洲。写的是①事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晋代衣冠成冢。写的是②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情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了③景④事⑤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情⑥“浮云蔽日”有深意,“云”飘浮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浮云蔽日使自己不得见长安,暗示自己因不被统治者重用而忧愁。[答案]①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②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到衰的变化。③古今兴亡盛衰之感。④浮云、太阳。⑤诗人望长安而不见。⑥忧愁。(二)抓意象“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是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抓意象:(2)定情感:[答案](1)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2)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同时流露出落寞孤独之情。(三)抓用典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典故大多会在注释中说明,以便考生理解)6.请分析下面这首诗的颈联运用这两个典故的目的。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①(其二)元好问惨淡龙蛇②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精卫③有冤填瀚海,包胥④无泪哭秦庭。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注】①1232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令金哀宗去帝号称臣,将士激愤,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的“车驾东狩”。第二年正月,金兵与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当时元好问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②龙蛇:比喻双方军队。③精卫:《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④包胥:春秋楚国大夫申包胥,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1)精卫填海的典故:(2)包胥哭秦的典故:[答案](1)诗人以精卫自比,表达了自己有克敌复仇的强烈愿望和不灭志向。(2)诗人用申包胥的典故,感慨自己或者同道中人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也无法向朝廷痛哭,极为沉痛,令人扼腕叹息。(四)抓关键词1.显性词语直接表明情感(或暗示情感)的词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如“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如:典型诗句分析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独”“闲”两字,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2.隐性词语(1)景物语。指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典型诗句分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如:典型诗句分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两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湖州歌(其六)①[南宋]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②。【注】①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作。②四百州: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称之为“四百州”。(1)诗中有一字可以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它是________字。(2)诗中有两个情感字眼,请找出来,分别说明其表情作用。[答案](1)望(2)寒、断。“寒”字渲染了一种寒冷凄清的气氛,传达作者心情之冷清;“断”字则表明作者在国家灭亡后,面对已落入元人手中的南宋故土“四百州”时,那种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悲痛心情。(五)懂诗家语“诗家语”是作者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作的变形处理。古典诗歌是如何对语言作变形处理的呢?1.特殊句法技巧阐释省略成分古代诗歌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倒装结构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8.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1)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解析](1)诗句的前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后半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把诗的后半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一片狼藉,天色接近黄昏。(2)诗句的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掉谓语动词“送”,如果将“争”误解为谓语动词“争夺”,势必贻笑大方。[答案](1)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2)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9.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2)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解析](1)诗句应理解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浣女”和“渔舟”分别是“归”和“下”的主语。因平仄的限制,动词前置,主语挪后,使诗歌读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2)诗句应理解为“青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因为对偶和平仄的限制,将宾语提前,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音乐美。[答案](1)主语后置,使诗歌平仄相对,更富有韵味。(2)宾语前置,使诗句更富有韵律美。2.词类活用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分类教材典例阐释名词活用作动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并序》)“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贫贱之家有这样

1 / 7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