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变一下论证——揪住阅卷老师的心在阅卷中通常发现有这样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也会提观点和摆材料,但仅限于罗列,通篇作文没有一点儿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的分数。原因在于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辨析能力,不会分析论证。其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以叙代议。譬如要写“逆境出人才”,则马上找到很多出身逆境的人才,指出他们都是出于逆境,然后就说:“所以我们认为逆境也能出人才。”那么,怎样进行分析论证呢?通俗地说,证明给人看的过程,就是分析、论证。议论文不论不证,难以揭示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显示材料中包含的道理。分析论述不能空谈抽象的道理,必须摆出事实再讲道理,即用材料证明你的观点。要使材料能充分证明观点,就必须通过分析,把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证明给人看。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5种论证方法。运用因果分析追问原因这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问题示例:磨难,能历练人生。霍金在大学学习后期,开始患“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于1965年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斯学院任研究员。这个时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问题上,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残疾老师邱汉强从小瘫痪、左眼失明,却自学日语达到翻译水平,桃李满天下。谢坤山16岁时,因工伤事故,失去了一条腿和双臂,后来又失去了一只眼睛。但就是这样一个最不幸的人,却勇敢地挑战生命的极限。学会生活自理,后来成了一名画家。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论证一分析:这一文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霍金、邱汉强和谢坤山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修改示范(注意加横线的句子):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霍金患有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研究宇宙起源问题,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打压,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顽强之歌;邱汉强克服困难,孜孜不倦地学习日语达到翻译水平,又广泛传授学生,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最后成功;谢坤山嘴巴叼着画笔作画,磨破了多少嘴皮,最终成为中国台湾著名画家,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知道苦心人天不负,才最后成为强者。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定是一片蓝天。下面这个文段在段首提出段落中心句后举例进行证明,但由于缺少适当的原因分析,读者很难明白他们被埋没结果成功了,而别人被埋没却没有成功的道理。请你在例子后面添加一段文字进行原因分析。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做小职员。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住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微写作][参考答案]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所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运用假设分析反面论证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很有说服力。问题示例: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史努比是查尔斯·舒尔茨漫画中主要人物查理·布朗的小狗,其形象被制作成多种玩具,是最受欢迎的卡通形象之一。几乎所有认识舒尔茨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智力低下的学生,代数、英文全不及格,物理竟然考了零分!中学期间,他提供给年鉴的漫画全被拒用了;等他告别学校,便大胆地来到迪士尼工作室,向他们递交了自己的绘画作品,他再次遭到了残酷的拒绝……历经一次次挫败,他没有放弃,决定用卡通的方式来记述自己的遭遇——一个在所有人眼中的失败者。后来他画的史努比风行世界,从而成为史努比永远的父亲。论证二分析:文段中只有观点加例子,缺少必要的分析论证过程,读这种文章,需要读者自己进行补充分析,干瘪无味。我们可以使用假设分析,从相反的方面进行推理论证。修改示范(注意加横线的句子):……假如舒尔茨仅仅投稿一次,失败后就再也不干了,史努比还能问世吗?如果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史努比形象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下面这一语段,在分论点总领之后,陈述了杜甫的人生态度及成就,其间融入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可以说夹“叙”夹“议”。但说理是否可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呢?细读语段,发现它是从事例的正面陈述的,那么,我们不妨从事例的反面进行假设。请你在语段后面添加一段文字进行假设论证,不超过200字。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身怀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败与坎坷当作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丽壮伟的琼宇中巨实的一柱栋梁,享有“诗圣”的称誉。[微写作][参考答案]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清风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运用意义分析揭示价值论证三就是透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要害、危害等,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问题示例:弄虚作假行不通。战国时期,有个南郭先生,此人不学无术。他听说齐宣王爱听竽乐合奏,就混在乐队里,装模作样,冒充内行,领取俸禄。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偏偏喜欢听独奏,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没法混下去了,只得溜走。这就是“滥竽充数”成语的由来。分析:这个文段在段首提出中心句,然后列举一个成语典故来证明它。由于没有进行必要的解释分析,人们对于这个典故的意义却不了解,不能达到充分论证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对其做意义分析。修改示范(注意加横线的句子):……滥竽充数,这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它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在于一个“充”字。人没有生来就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大方的结局。[微写作]下面这个文段包括四个小节。第一小节提出论点,后面三个小节属于举例论证。由于缺少必要的分析,文段并没有很好地扣住全文的中心论点:感情亲疏和对人的认知相联系。我们可以对其意义进行阐述。请你在文段后加一段文字进行意义分析。背负着亲情、友情、爱情种种甜蜜的负担,即便是最理智的人也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千古谁堪伯仲间”的诸葛孔明英明一世,却在街亭这一关键战役中重用本无实才的好友马谡,致使其六出祁山而寸功未建,成为千百年来任人唯亲者之鉴。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后来却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不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结果落得个“马嵬坡前草青青”的凄凉结局。北宋神宗原本竭力支持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变法之举,却禁不住其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的眼泪,终于动摇了、灰心了、放弃了,一部《青苗法》被付之一炬,11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的社会理想化为泡影。[参考答案]历史以残酷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们:人情的亲疏远近足以令人麻痹,令人迷茫,甚至令人昏聩。然而,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对人间的真情视若无睹,做个“无欲则刚”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将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判断分而析之,辨而认之,定能做到超然物外。运用例后解说凸显观点论证四对于事例和结果间跳跃的叙例语段,或内涵丰富、可多角度阐释的叙例语段,我们可以作解说分析。问题示例:学而不思则罔。从前有一种怪病,它使人食欲不振,最后导致死亡,在当时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学家,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人听说他得了这种病,就告诉他:我们村里有一口井,井里的水能治你的病。化学家听了,就去喝那井里的水,结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后,他就想:为什么这水能救我?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村里的人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最后化学家发现水里含有芒硝,是芒硝救了他。于是,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价值。分析:这个文段在提出论点后,叙述了一个化学家的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仍然属于观点加例子的文段,缺少论证分析,观点和例子如油水分离。举了一个比较长的例子后,要考虑的是,它的中心,它与观点的关系,别人的认知会不会和我不一样?或觉得这个例子跟要讲的观点关系不是那么密切,这时你就得把它解说一下,或解说它的中心是什么,或解说它与观点有什么关系。举例之后的解说,其实就是分析材料,它揭示了材料包含的也是作者运用这一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人要善于质疑,善于质疑才会去学,才会去思,最终才能解决问题。这个解说还揭示了善于质疑和学、思的关系。经这一解说分析,所举例子就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了。修改示范(注意加横线的句子):……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别人没有产生疑问的地方,你产生疑问了,你就比别人前进了一步。村里的人只知道井水能治病,从来不想为什么能治病。化学家想了,于是发现了芒硝。“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思”与“学”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疑”便是“思”与“学”的“端”和“始”了。[微写作]下面语段中年轻人的“喝茶”行为与其最后“满载而归,奋发向上”的结果,语意上有较大的跳跃。年轻人“喝的是茶”,但为什么会“满载而归,奋发向上”?这中间年轻人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我们如果能把其心理活动填补解说出来,不但文气贯通了,而且年轻人从消沉到发奋的原因也被揭示出来了。这样,“理”就透了,读者也就“信服”了。请你去掉最后一句“年轻人满载而归,从此奋发向上”,并加以补充完善。人生中的曙光从来都是历经颠簸与坎坷之后才赫然闪现的。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屡屡失意而心灰意懒的年轻人邂逅一位山寺老僧。老僧用名贵龙井招待之。老僧冲泡的第一杯绿茶,年轻人饮后觉得无一丝香味;待第二次冲泡后,才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年轻人满载而归,从此奋发向上。[参考答案]闻着龙井的醉人浓香,年轻人心灵澄澈起来:原来,茶香是来自沸水的一次次“冲泡”;茶越香醇,“冲泡”次数就须越多,如此,方可将茶之精髓一点儿一点儿滤出。那么,人生的曙光,不也要经过一次次的“冲泡”才能陡现吗?要想曙光更璀璨,“冲泡”的次数不也就须更多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也!原来,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啊!于是年轻人郁积的愁眉舒展了,自信、坚毅重现脸上,从此奋发向上。利用解说引导限定角度论证五那么对于内涵丰富、可多角度阐释的叙例语段,我们就要根据证明论点的需要,而强调相应的某一方面。示例:小马过河妈妈把小马叫到身边说:“小马,你已经长大了,今天你把这袋粮食送到河对岸的村子里去吧。”小马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可是河上没有桥,只能自己蹚过去。可又不知道河水有多深。牛伯伯说:“不深,才到我的小腿。”小松鼠说:“小马别下去,这河可深啦。”妈妈让小马自己去试探一下河水有多深。小马小心地试探着,一步一步地蹚过了河。这是个典型的多角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