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板块以“本”为本的古诗文阅读新命题形式下的古诗文阅读,对于考生而言,两极分化严重,可套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文言基础好者,则难者亦易矣;文言基础差者,则易者亦难矣。这是因为,新命题形式下的古诗文阅读,选择题占去了近一半分数。文言基础扎实的考生能轻而易举拿下;而对于文言基础差的考生,则由于文意读不懂,再容易的题型也只能是“易者亦难矣”。所以,能决定古诗文得分多寡的,不是巧法妙法,而是学好教材、以本为本——扎牢文言基础。“基础牢→文意懂→做题对”,这是学好古诗文的铁律。板块印象关键词懂第一编文言基础细落实第1讲文言实词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虽然近几年全国卷不再单独设题考查实词,但对文言文文意的把握、文言断句的考查、语句翻译的考查,都是基于对实词含义的理解;没有对实词含义的正确理解,就无法正确解答这些题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说明:“词类活用”将在第3讲中专门研究。]考点二古今异义词Contents考点一多义实词考点三通假字考点四偏义复词考点一多义实词“多义实词”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多义实词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多义实词,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比喻义引申义本义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武臣、重臣”,也比喻“坏人的党羽、亲信”;“草菅人命”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引申义为“方法、道理、主张”;“本”的引申义为“根本、本来、原本、基本”。词的本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就词的来源来说,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把词的最常用的意义当作本义,也叫“基本义”,如“道”的基本义是“路,道路”。[考点感悟]1.下列文言实词有多个义项,先体会一下这些义项之间的联系,然后为后面语句选择正确的解释。(1)属:词义词义关联a.读“zhǔ”,这里指劝人饮酒;b.隶属;c.类似;d.类;e.连缀,撰写;f.通“嘱”,嘱托。“属”的本义是“连接”。“撰写”正是把一个个字连接起来;“跟随”也是连接的形象描述。跟随某人自然“属于”某人一伙的,“隶属”当然是同一“类”被“管辖”的,“亲属”更是属于同一类的。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③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④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⑥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张衡传》)()fabcde(2)道:词义词义关联a.道理,规律;b.主张;c.取道,经过;d.风尚;e.思想,学说;f.途径,方法;g.道路;h.说;i.道义。“道”的本义是“路,道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经过“引导”可形成一种“风尚”。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①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②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⑤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⑥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⑦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⑧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⑨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gcadfbehi(3)绝:词义词义关联a.横渡;b.断绝;c.穿过;d.与人世隔绝的;e.到了极点。“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亡,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到了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①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逍遥游》)()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⑤以为妙绝.(《口技》)()cadbe解题策略多义实词的推断技法1.语境代入推断法语境可分为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所谓“句内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句外语境”,指的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内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词义需要借助句外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文贯通。语境代入推断法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中的“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句中的“荐”有多个义项:“推举”“屡次”“草”“祭祀”“草席”“进献”等。根据上文语境“王涣任洛阳令,公平办案,正直做事,造福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他死时,上千人为他举行祭奠,报答他的恩德”和句内语境“王涣死后,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为他建造祠堂,以此彰显其功德,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来祭祀他,表达对王涣的思念之情”,可知此处的“荐”为“祭祀”的意思。不少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考生可以借助自己比较熟悉的成语中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中的“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句中的“训”可以联想成语“不足为训”,解释为“典范、法则”。3.联系教材推断法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含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如2017年高考天津卷中的“岁凶.,横道伤杀”,若判断“凶”的意思,可联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句中的“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的意思,从而可判定此处“岁凶”中的“凶”是“谷物收成不好,荒年”的意思。2.成语联想推断法4.语法成分推断法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文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因此,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可以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中的“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句中的“奇”如果翻译为“稀奇”则是形容词,而在此句中,“奇”字前有主语“王筠”,后有宾语代词“其”,可确定“奇”在句中处于谓语位置,应作为动词才能说得通,故此句中的“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翻译为“对……感到惊奇”。5.句式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中“土事不文.,木事不镂”两句为并列结构,句式相同,根据“镂”(雕刻)推断,“文”在此处应为动词,而不是名词,故应解释为“装饰花纹”,而不能解释为“花纹”。6.字形分析推断法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并且形声字占80%以上,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义。如“樯橹”一词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构成词,可推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页”与人头有关,等等。记住一些常见偏旁及其含义,有利于我们快速推断词义。7.通假猜想推断法当遇到一个句子中某词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的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中的“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句中的“锡”若按照“金属”“锡杖”等意思解释,显然文意不通,由“锡宴”的搭配,可从通假角度考虑,并根据字形相近的特点推断“锡”通“赐”,意思是“赐予”。应用体验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孝武初,周文(帝)与语,奇之。周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大统)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频征,(刘彦)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周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①故吏宾客并委.去②每事信委.之③曷不委.心任去留(2)①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3)①以谢.边远耳②乃令张良留谢.③阿母谢.媒人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抛弃委托随从,顺从暗中(如果)没有卑微道歉,谢罪辞谢谢绝称谢参考译文:申徽,字世仪,是魏郡人。(他)性情慎重,不乱与人交往。元颢进入洛阳,任用元邃做东徐州刺史,元邃推荐申徽做主簿。元颢失败,元邃被装入囚车押送到洛阳,原先的属吏、门客都抛弃他而离开,只有申徽去送他。等元邃被赦免,他就广招宾客朋友聚会,赞叹申徽有古人风骨。孝武初年,周文帝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周文帝观察申徽(认为他)深沉细致有气量,每逢有事都很信任地委托他去办,于是(申徽)做了大行台郎中。当时军队和国家刚刚建立,幕府的事务很多,四方文书檄文都是申徽写的。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近侍官吏逃散的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赞他。(大统)十年,(申徽)升任为给事黄门侍郎。(朝廷)多次征召,(刘彦)不接受命令,(他)又在南方勾结吐谷浑,将要图谋叛乱。周文帝动用大军镇压比较困难,想用灵活的谋略擒拿他。于是让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徽捉拿刘彦。申徽率轻骑五十人出发,到了以后,停在宾馆。刘彦见申徽单独一人来做河西大使,就没有怀疑他。申徽就派一个人暗中劝刘彦归附朝廷,用来揣测刘彦的意图,刘彦不听从。申徽又派人辅助促成刘彦到宾馆商议事情,刘彦就听从了他,于是来到宾馆。申徽先前已和瓜州的豪门大户秘密商议捉拿刘彦,于是就呵斥捆绑了刘彦。刘彦说自己没有罪,申徽一一列举他的罪状说:“你没有一点点的功劳,却越权掌管着一方重地,依仗着地方偏远做一些违背命令、放诞妄为的事,不恭敬地进献贡品,杀害侮辱朝廷派的人,轻视朝廷的命令。统计你的罪行,实在是杀了你也抵偿不了你的罪行。但在我接受朝廷命令的那天,本是要我把你送到朝廷,遗憾的是我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将你惩处,来向边地的百姓谢罪。”于是宣读诏书慰问犒劳官吏、老百姓和刘彦的下属,又说大军接着就到,城内没有一个敢闹事的人。考点二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词义转移如“谷”,原是庄稼和粮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