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板块凸显加工能力的现代文大阅读高考中的小说和散文阅读,通称为现代文大阅读。与现代文小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考查逻辑、思路有所不同,这类大阅读的考查,侧重考查思想感情、事理人性、审美情趣等,更需丰厚的人文内涵积淀。需要通文本、通事理、通情感,既要读通文章,又要读通作者,更要贯通时代。如果说小阅读是文章“表义”的考查,那么大阅读则是文章“深义”的挖掘。文学类文本要想取得高分,考生必须调动所有的语文素养和阅历积累,打通百脉,方能全盘通解。板块印象关键词通学之初·懂为先——读懂文学类文本的“双翼”(检索·加工)高考对小说阅读、散文阅读的要求,不同于消闲式的浏览阅读,也不同于专业式的学术研读,它要求对文本精读,这种精读能力介于浏览阅读和学术研读之间,说到底是一种先输入(阅读)后输出(表达)的检索、加工能力。据题“检索”信息,据文“加工”信息。可以说,“检索”和“加工”是精读能力运用在高考大阅读中的“双翼”。小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信息“检索”,小说阅读和散文阅读需要信息“检索”和信息“加工”并重。二、读文时养成“检索•加工”的习惯Contents一、具备“检索•加工”的意识三、重在答案加工时的深度和规范一、具备“检索•加工”的意识“检索”的一般意义,指从个人特定的信息需求出发,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根据一定的线索与规则寻找相关信息。现代文大阅读中的“检索”,主要指通过阅读文本,寻找、勾画文本承载的重要信息,即弄明白文本主要“写了什么”。信息“检索”作为阅读的重要内容、重要环节,不是勾画文本全部内容。它如我们进图书馆,须先查找书目,而不是穷尽每一本书。信息“检索”,是据文本搜寻重要内容,据题目搜寻承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加工”的一般意义,指把原材料、半成品等制成成品,或使达到规定的要求。现代文大阅读中的信息“加工”,是对阅读“检索”出的信息进行处理,即思考分析“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进而依据题目要求,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加工为“答题要点”,再用自己的语言整理出规范答案。(一)什么是“检索”和“加工”(二)为什么要“检索”“加工”从《考试大纲》来看,高考对小说阅读、散文阅读的具体要求是:“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些要求通过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个层级来考查。考生面对这四个层次的考题时,总感觉有一定难度,对此,便极力探寻答题的捷径。真有捷径可走吗?可以说,解答此类题目,有千法万法,但无捷径可走。阅读的千法万法,最终都归结到“检索·加工”法,学好“检索·加工”法,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高考小说阅读、散文阅读题的本质可以从两方面认识:其一,阅读试题本质特征必然是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交织的;其二,无论解答何种题目,根本原则就是将交织在一起的两类信息——重要信息(答案信息)和次要信息(干扰信息)一一分割,这一分割的过程就是检索,而将检索出来的信息按题目要求整合成答案的过程就是“加工”,所以,无论何种题目,都不能脱离“检索·加工”这一过程。二、读文时养成“检索•加工”的习惯既然“检索”“加工”对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目这么重要,我们在读文时,就要养成“检索”“加工”的好习惯。读文时,每读完一段都要想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检索——要点概括)、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加工——思考分析)。读完全文后,再检索加工成脉络图示,概括出文章大意,彻底读懂文章。读懂文章了,做题也就易如反掌了。(一)“小说”读文示范(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有声电影老舍(1)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2)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先逐段检索加工](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标题]思考分析:读完全文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以“有.声.电影”为标题?(标题的作用,见后面“后把握主旨大意”)[第1段]要点概括:初识二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思考分析:①第一个主要人物(二姐)出场,揣摩其性格(浅薄无知,自以为是);②“不独”二字表明这种现象的社会普遍性;③歪解“有声”;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改换经典语句,产生幽默效果。[第2段]要点概括:二姐赢钱请客看电影。思考分析:①巧妙过渡:二姐为何从不愿去到想去开开眼?(有两个原因,请找一下)②人物大出场(作者用笔精练,一句“大请客”,人物全到齐),为下文埋下伏笔;颇具特色的人名,也有一定的幽默效果。(3)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4)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5)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第3段]要点概括:商定动身时间。思考分析:两个半小时的准备,足够宽裕的时间去看电影——为下文的“磨蹭”做铺垫。[第4段]要点概括:二姥姥、三舅妈和四狗子在行动描写中出场,且各耽搁了一刻钟,所以“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6)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7)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第56段]要点概括:“小秃”“四姨”陆续出场,通过找小秃、扶二姥姥交待两个人物的身份(一个是小孩,一个是比二姥姥年轻、比其他人年长爱打扮的中年妇女)。[第4~6段]思考分析:①这三段交待了一个什么问题?(磨蹭)②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打洋车讨价还价、四姨穿高跟鞋等细节能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中产阶级)③这三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直白、诙谐)[第7段]思考分析:①注意用语:正话反说,进一步突出人物性格。②时间的准确记录和对比揭示了动身的繁复,为后面进影院进一步铺垫蓄势。(8)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第8段]要点概括:形象化的场景描写。思考分析:从以下几方面揣摩写此段的必要性。①生活化、真实化:行动、语言与各人身份相吻合,与看电影的真实场景相吻合。②进一步突出“磨蹭”,突出主题(有声)。③进一步突出人物性格。④为结尾谈论电影做铺垫。⑤加点词句体现了作者在塑造人物性格时用语的形象化、幽默化。(9)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第9段]要点概括:仍然是一个“磨蹭”,仍然是一个“有声”。思考分析:①让座——突出本家庭的“谦恭”特点,讲究伦理纲常。②“感化”——正话反说,讽刺幽默。③“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夸张幽默,突出人物性格可谓“有声”之极。(10)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第10段]要点概括:从另外一个事情(咳嗽),再次引出家务话题,突出主题(有声)。思考分析:①“想起一桩大事——”“咳嗽”,用语上有何特点?(夸张,诙谐)②“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另找家务话题,继续“有声”。③“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继续印证人物身份和家庭地位。(11)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有删改)[第11段]要点概括:看完电影回家,谈论电影。思考分析:画线句非常巧妙,讽刺意味极浓:一是四姨没有过多掺杂上述活动,看了几眼电影,故记住了几个镜头;二是由于大家的喧闹,看电影只看到几点“影”,没听到“声”。结尾回扣主题(有声)——妙哉![再理清文章脉络][后把握主旨大意]本文以“看电影的过程”为明线,以“有声”为暗线,主要写一家老小到电影院看有声电影的事情。重点写看电影前、中、后一家人的言行举止:全家人动身去看电影,历经种种烦琐准备;终于到了电影院,先是为一个座位问题而纠缠不清,后是为二姥姥将来的后事而喋喋不休;到了最后,大家对于什么是“有声电影”其实根本没有概念,却还“赞叹不已”。形象刻画了20世纪30年代一些小市民阶层在面对新生事物时,表现出的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旧思想和对新生事物既好奇又嘲讽的奇特心理。文章以小见大,极具深意。小说标题一语双关,既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读懂文章·做对题目]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C.小说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