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题三凯歌行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和经济建设的曲折1知识串讲·助学助记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史学新论]从农业政策看“一五”计划的特点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资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注:指“一五”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发现问题]“一五”计划时期投资状况反映出投资的重点。[思考角度]“一五”计划时期农业政策与工业政策的差异;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的启示。知识点二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召开: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2)内容①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②确定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指导思想: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2)表现:“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3)影响: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3.国民经济的调整(1)方针: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知识点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劫难(1)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这场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2)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损失巨大。2.周恩来的调整: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3.邓小平的整顿(1)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2)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史论要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革”时期1956~1966年,党和国家有着许多正确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左”倾错误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危害。1966~1976年间的“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教材批注微点拨][构图解史]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信息提取:“过渡时期”,指的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心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漫画解史]“一五”计划的迫切性信息提取:漫画形象地揭示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工业落后,新中国急需进行工业化建设。[图解历史]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1)“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相结合。(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为工业化发展开辟道路。[概念阐释]“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2)“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漫画解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失误信息提取:“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必将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患。[图解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2读史用史·史论结合⊳主题一建国初期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史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①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史料二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工业化,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实现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互相依赖、相辅相成。②社会主义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特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史料论述了“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①表明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史料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史料阐述了过渡时期任务艰巨,需要较长时间逐步实现。②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内在关系[学会用史](1)据史料一,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提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提示]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是实现工业化必要条件,二者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两者齐头并进,同时进行,相互促进,互相补充。(3)综合上述史料,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提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工业化强国。⊳主题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史料一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①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定的计划指标。——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史料二②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③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29日史料三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大跃进”的特点①“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定的计划指标”→体现了高指标、高速度史料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②“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公有化、集体化;③“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实行军事化的管理形式史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图片信息反映了1952~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有增长,也有下降,总体上是增长的[学会用史](1)史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提示]史料一再现了“大跃进”运动的本质特点,即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和高指标,明显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即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实行军事化的管理形式,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2)根据史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提示]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3深化拓展·注重研思1.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3)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4)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2.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核心问题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事件特征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3.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教训(1)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3)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4针对训练·立德树人1.[2020·河南鹤壁模拟]“一五”计划期间,为了统一管理全国经济,我国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建设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技术委员会和国家物资供应总局等机构,这些机构均下设至县级政府,形成一个封闭式、垂直式计划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A.成为新中国工业化起步的保障B.解决了过渡时期的基本问题C.使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D.使新中国迅速消灭了私有制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设立多个与经济发展相配套的管理机构,这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所以A项正确。答案:A2.[2020·江苏高邮中学高三阶段检测]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A.“一五”计划的实施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D.工业化基本实现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1952年到1957年我国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