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十四单元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第六部分现代世界:20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演变]单元综合提升01热考主题纵横热点02学科素养培优提能04单元质量检测(十四)03史学争鸣拓展视野主题一苏联模式的形成反映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特点1.从经济角度看:苏联模式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且影响到苏联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多领域。2.从政治角度看:苏联模式下,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阻碍苏联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3.从思想角度看:苏联模式下,缺乏民主传统思想,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农民的小农意识浓厚,不利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高度的思想文化专制,阻碍了苏联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导致思想僵化。[拓展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等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思路点拨】本题考查20世纪上半叶世界的发展。结合材料可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两种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的探索,也可从时代发展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的角度,分析现代派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重在说明社会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及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尝试作答】答案:示例一论题:20世纪上半叶世界现代化模式有了新突破。阐述: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正式开始。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由此可知,世界现代化模式在20世纪上半叶进行调整并有创新,有了新突破。示例二论题:20世纪上半叶世界文学艺术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阐述: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一时期影视艺术获得迅速发展,电影进入有声电影阶段,电视的发明,极大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注: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也可)主题二罗斯福新政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反映出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1.从经济角度看: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大萧条背景下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不仅是经济的新政,也是美国共和制代议制政体的新政,也是社会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新政。从美国新政的变化可以折射出该时期重要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2.从政治角度看: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是,在美国建国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国会明显居于支配地位”,从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美国三权分立和制衡体制,经历了从以国会为中心到以总统为中心的转变过程。通过扩充总统的权力、构建“大政府”等,在政府的宪法框架内,总统起主导作用,强化了政府的作用。3.从思想角度看: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打击,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已经过时。从罗斯福新政开始,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指导思想;同时社会福利思想萌发,推动了注重环保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拓展训练]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9年危机爆发三周后,胡佛要求国会通过降低所得税的法令,希望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联邦政府的作为应该是有限的。因为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都是可以自救的,政府应该是最后一个介入者,也应该是最谨慎的介入者……胡佛拒绝利用大萧条让华盛顿变成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群,因为那样将侵蚀美国的立国原则。……他坚定地认为任何政府的大规模干预行为都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摘编自李海青《不可不知的美国历史》材料二这一法案(指《农业调整法》)在国会讨论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F.布里顿在众议院叫嚷:“国会审议的立法草案比苏俄现行的任何法律更加布尔什维克化。”1936年,罗斯福在对前期“新政”做总结时指出:“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更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摘编自郝承敦《西方向东方借鉴的发轫》(1)根据材料一,概括胡佛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思路点拨】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联邦政府的作为应该是有限的”得出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国家干预。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后两个省略号前后的信息分层概括即可。【尝试作答】(2)结合《农业调整法》的内容指出该法案在国会引起争议的原因。综上所述指出胡佛和罗斯福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思路点拨】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有关《农业调整法》的内容及材料二的第一段话分析;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他坚定地认为任何政府的大规模干预行为都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和材料二“更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分析可知,维护美国的立国原则和民主制度是其共同出发点。【尝试作答】答案:(1)特点: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国家干预。原因:一方面应对1929年经济大危机需要国家干预经济;另一方面胡佛相信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可以自救,同时他认为过度的国家干预会破坏美国的立国原则和民主制度,所以他认为国家干预必须是有限度的。(2)原因:《农业调整法》提出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规定农民减耕减产并给予补贴。这反映出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带有典型的计划特色,而计划经济在当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所以《农业调整法》遭到了部分国会议员的反对。根本出发点:维护美国的立国原则和民主制度。主题三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的发展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体制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公司制、股份制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了企业的兼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治生活。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1)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体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2)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拓展训练]3.罗斯福新政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阻力。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总统和国会受到严厉警告。新政推行不到3年,各州法院裁定约1600条新法违反法律,禁止施行。这种现象反映出()A.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仍存在争议B.总统通过实施新政走向了集权统治C.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没有显著的效果D.与最高法院的博弈中总统处于劣势解析:选A。“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总统和国会受到严厉警告。新政推行不到3年,各州法院裁定约1600条新法违反法律,禁止施行”表明罗斯福新政存在争议,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罗斯福新政在当时存在争议,没有涉及总统通过实施新政走向集权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罗斯福新政在当时存在争议,没有涉及罗斯福新政实施的效果,故C项错误;“与最高法院的博弈中总统处于劣势”与史实不符,两者是相互牵制的,故D项错误。主题四三大经济运行模式比较模式内容西方模式(英国)苏联模式中国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模式内容西方模式(英国)苏联模式中国模式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拓展训练]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1933年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1934年1月31日,罗斯福使美元贬值40%。1934年5月22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总统提议的《购银法案》。1935年,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通过《社会保险法》苏联1928年起,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1929年,开始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1929年5月,苏联设立了“外国咨询中央局”,专门负责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中国1933年3月1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1935~1937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废止银本位,统一发行货币,实行纸币制;禁止使用白银,白银收归国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上表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三国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思路点拨】首先,拟定论题:表格选取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的历史事件,论题可从不同经济体制的影响借鉴、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等方面来拟定,也可以经济大危机为突破,以各国应对危机为主题;其次,进行论证:注意题目要求,必须是三国都有,还要相互关联;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或升华。【尝试作答】答案:示例一论题:各国经济体制相互影响或借鉴。阐释:20世纪20年代末,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苏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国纷纷借鉴苏联成功的经验。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摆脱经济危机。中国出现了苏联热,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示例二论题:世界经济联系加强。阐释: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冲击并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摆脱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苏联抓住机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人才、资金,促进了工业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为防止白银外流,实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行经济统制政策。示例三论题: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阐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同时也给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美国实施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苏联借机引进人才、先进技术,推动了工业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经济发展。与时俱进的史学研究新视角——生态史观1.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观研究的主旨,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杂交”的产物。2.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变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3.生态史观认为,评价历史变化中的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与自然(包括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