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单元综合提升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历史第九单元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单元综合提升01热考主题纵横热点02史学争鸣拓展视野03单元质量检测(九)主题一过渡时期社会转型反映出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的变化1949~1956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1.从政治角度看:表现为巩固政权,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并走向国际舞台,从政治的变化可以折射出该时期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变化。2.从经济角度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3.从思想角度看:1949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起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4.从教育方面看:废除旧的教育制度,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拓展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苏联在“一五”期间,大量聘用外国专家和技工。1932年,在苏联的外国专家已达到2万人,仅重工业部门就有6800人,其中美国工程师达1700名,其他则来自德、奥、英、捷等国。从中央某些部门到工厂、车间甚至班组,都有他们的身影,连苏联国家设计局都是在外国专家帮助下组建的。同时,苏联工业部门与许多世界著名公司如美国福特、通用电器等企业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技术合作。外国专家和技工为苏联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摘编自姚海《1929~1933年苏联与西方经济关系》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顾问。据统计,1949~1960年来华工作的专家总计超过2万人,其中苏联专家就占89%。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如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等系统。此外还有大量的设计专家,负责全国性的规划、配置和设计工作。在军事领域,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兵种,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总数也在万人以上。同时,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向新中国传授其管理经验。1957年后,来华外国专家逐渐减少。——摘编自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引进专家人才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思路点拨】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从引进的来源、范围、内容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历史背景,可从苏联和西方国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苏联来看,当时经济基础薄弱,引进专家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从西方国家来看,是经济大危机影响的结果。【尝试作答】(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在引进专家方面与苏联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这一举措予以简要评价。【思路点拨】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信息分别从方向、范围及方式等方面说明;第二小问评价,从其实施的背景、影响等方面说明。【尝试作答】答案:(1)特点:面向西方国家;以重工业为主;专家使用范围广;注重技术合作(引进人才与自身技术积累相结合)。背景:苏联自身工业基础薄弱,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开展(从苏联自身角度阐述);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西方国家对苏态度的转变(科技人才就业的需求)(从西方国家角度阐述)。(2)不同之处:从方向上看,中国以苏联一国为主(或中国主要从苏联引进);从范围上看,中国除经济领域外,还涉及军事和政府管理领域(或中国引进了经济、政治、军事、管理多方面的人才);从方式上看,中国引进专家属于两国政府间关系(中国引进专家具有官方交流性质)。评价: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建设国家的经验,故这一举措的实施有其必要性(或答“两大阵营对峙,中国只有向苏联学习”);苏联专家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军事实力;提高了政府治理能力;密切了中苏关系,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封锁,对新中国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主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阶段特征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遏制与对抗(1)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3)企图扼杀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阶段特征原因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1)从美国方面看: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经济发展缓慢,与西欧和日本经济竞争激烈(2)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阶段特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紧张与缓和并存,未发生较强对抗(1)中美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其中,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2)中美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做出妥协(3)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拓展训练]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是制约中国及亚太地区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之一,其影响极其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材料二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内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搞改革开放,必须大胆地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而对外开放和引进的重点是美国。这样,能否顺利地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就是能否保证对外开放路线顺利实现的关键。——李捷《邓小平启动改革开放与中美关系新基础的奠定》(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亚太盟友经济援助的目的和影响。【思路点拨】根据材料“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遏制中国等方面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亚太盟友经济援助的目的;根据材料“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盟友、对中国、对亚太等方面分析影响。【尝试作答】(2)根据材料二,分析影响中国改善与美国关系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变化中有利于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变动。【思路点拨】根据材料“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搞改革开放,必须大胆地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而对外开放和引进的重点是美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的角度分析因素;“变动”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极格局瓦解、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显著等方面分析即可。【尝试作答】(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外交中的变与不变。【思路点拨】可从国际局势、两国交往的方式等方面分析中美两国外交中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根本原则、国家利益等方面回答不变。【尝试作答】答案:(1)目的: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服务于遏制中国的战略。影响:对盟友来说,促进了美国亚太地区盟友经济的高增长;对中国来说,导致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对亚太来说,导致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循环的畸形结构,限制了经济的持久增长。(2)主要因素:中国的改革开放。重要变动:两极格局瓦解、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显著。(3)变:两国交往的国际局势发生变化;两国由敌对走向缓和与交好。不变:外交根本原则不变,永远是国家利益至上。主题三比较苏联工业化道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2)都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过改革。(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2.不同之处(1)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2)开始改革:中国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3)改革结果:中国改革成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几位领导人的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4)结果不同的原因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做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②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经济改革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③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界限。④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成果也化为乌有。[拓展训练]3.(2020·广东肇庆模拟)在编制“一五”计划初期,中财委根据测算结果,提出工业的发展速度以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四为宜。周恩来赴苏谈判前,李富春同志把它改为百分之二十点四。这表明()A.经济建设受到外交的影响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C.国家经济形势好转D.经济建设开始出现“左”倾错误解析:选A。“一五”计划在周恩来赴苏谈判前的修改,说明中国的经济建设受中苏关系的影响,故A项正确;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才逐步建立起来,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时期的经济建设根据苏联的援助,提高工业的预期发展速度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故D项错误。一、史学界对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原因的争鸣【史界观点】观点一有的学者强调综合因素: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苏联因素,台湾、越南问题,国际国内局势变动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和影响,并且使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有起有落。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国际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背景下,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促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这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最为重要的外交突破之一。观点二有学者强调毛泽东的因素:20世纪60年代末,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着眼,为了中华民族的经济腾飞,为了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樊篱,迈出了与美国解冻的步伐。毛泽东同志于1970年会见斯诺、1971年开展“乒乓外交”、1972年会晤尼克松,始终亲自掌握着处理中美关系的主动权,推动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展。观点三有的学者强调苏联因素:中美两国对苏联战略意图的判断、不尽相同的对苏政策取向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两国之间的政策互动,始终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苏联重兵压境促使中国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做出战略性调整,对苏联进行防卫成为中国军事战略的重中之重,寻求与美国合作成为中国战略支点。苏联强劲的全球扩张势头,使美国的对苏缓和政策严重受挫,从而强化了中美之间共同的战略利益,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创造了条件。[思考感悟]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以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在这一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因素。除了上述学者所强调的因素外,周恩来、邓小平对中美关系正常化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另外,美国国内因素也不可忽视。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与失误【史界观点】观点一从世界联系角度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关系趋向缓和以及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刚刚起步的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956年,苏共二十大尖锐地揭露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