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世界史篇第十五单元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第41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和苏联的经济改革栏目导航1234基础梳理·知识通关史料探究·历史解释课堂训练·双基提能课时跟踪·一练而就|思维导图||史论术语|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西方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发展起来。国家以“总资本家”的身份直接参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采取多种形式干预经济生活。2.福利国家的建立对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也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3.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和配套措施而失败;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突破原有体制、个人专断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而失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基础梳理·知识通关1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模式)(1)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垄断的形成即产生。它的最初形式是国营铁路、国营兵工厂,国有土地基金等国有企业和半国有企业。(2)初步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显著发展。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实行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黄金时期: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1___________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4)“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5)调整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适当减小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2___________”。国家干预混合经济|概念阐释|经济“滞胀”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经济“滞胀”的新特点则是经济衰退与物价上涨现象同时出现和存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进入了“滞胀”阶段,重创了各国的经济。|知识拓展|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主流经济思想的演变(1)凯恩斯主义挽救了大危机中的西方经济,其经济理论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石。二战后,主要发达经济体全面奉行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创下了西方经济增长的黄金30年。但凯恩斯主义的过度推行使得国家经济功能膨胀,政府债台高筑,再加上20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胀”困境,凯恩斯主义失灵了。(2)随着凯恩斯主义的消退,自由市场思潮卷土重来,货币主义学派(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重塑“无形之手”理论,形成了新自由主义。里根政府和撒切尔政府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石,推行私有化浪潮,将二战后西方国家支撑经济的框架统统打碎。(3)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奉行“第三条道路”,既反对完全自由放任的政府,又反对过度干预的政府,将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力主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等等)和理性预期学派(奉行比货币学派更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结合起来,使美国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2.建立“福利国家”(社会保障)(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2)实质:国家运用3____________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3)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4)评价①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②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4____________不堪重负。社会保障国家财政|素养感悟|福利制度是公平、正义的体现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福利制度对保障人民基本需求、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进行比较借鉴,可以为我国福利制度改革提供经验教训。3.第三产业的兴起(经济结构)(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5____________的多样化。(2)表现: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3)作用①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②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消费需求4.“新经济”的出现(经济增长模式)(1)背景:二战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6____________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2)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10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问世。(3)特点:以7_____________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易混易错|“新经济”和知识经济不是一回事(1)“新经济”: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反映了美国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2)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8_____________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2)措施①经济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9__________。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农业集体化种植玉米②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10______________,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模式。斯大林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措施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11__________。(3)结果: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12_______时期。重工业停滞|名师点津|勃列日涅夫改革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来管理经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其执政时期都达到鼎盛。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2)措施减少13__________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14__________结构,实行租赁制,开始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3)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戈尔巴乔夫开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15_____________,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16__________。指令性所有制苏联解体政治领域|易混易错|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图解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素养提升————————————————素养热词国家干预经济的继续与困惑、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困难与解体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二战后至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国家干预方式,经济繁荣与“滞胀”并存;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苏联经济改革,成效不大,导致苏联解体。素养解读历史解释(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西方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重视科技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迎来“新经济时代”。(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以失败告终;苏联解体,证明斯大林体制的失败。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及史学研究材料,实证资本主义新变化和苏联经济改革的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及苏联经济改革的特点及影响。史料探究·历史解释2◆主题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唯物史观——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史料][解读](1)1950~1973年的逐年上升趋势与战后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关,扩大政府开支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经济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2)1973年以后,英国等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开始调整政策,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开支也有所削减。这一时期英美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二)史料实证——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史料][解读](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二战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历史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2)社会政策:推行福利制度。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措施,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二战后普遍实行,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到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端开始显露,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缩小了福利规模。(3)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当代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4)增长模式: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实现了连续十年的经济持续增长,“新经济”出现。这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5)企业运营: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6)新的危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各国多推行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经济的“混合经济”。(三)时空观念——西方“福利国家”对中国的启示[史料一]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这必须确定无疑的是国家的职能,就像国家现在保护国民免于来自国外的威胁和来自内部的强盗和暴力的威胁一样。——摘编自《自由社会中的充分就业》[史料二]福利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它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从本质上说,“福利国家”政策是由国家主持的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它主要通过抽肥补瘦的方式来实现。……“福利国家”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负担,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能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解读]史料一反映出福利制度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史料二详细论述了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目的、本质和弊端。马克垚认为“福利国家”的实质和目的是国家通过税收的办法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从而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福利国家”的弊端是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人们进取心减退,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历史解释|★西方福利制度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现代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正义的思想,反映了人生存机会的平等,福利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福利国家”制度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改革调整三个阶段,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尽相同。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福利国家”制度逐渐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