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世界史篇第十四单元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第37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栏目导航1234基础梳理·知识通关史料探究·历史解释课堂训练·双基提能课时跟踪·一练而就|宏观把握历史时空时序|〈时空坐标〉|微观了解历史阶段特征|〈阶段特征〉一、十月革命到经济大危机前世界文明的发展(1917~1929年)1.政治上:沙俄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出现和平共处的局面。2.经济上:苏联先后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模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3.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兴起与现代科技的发展。〈阶段特征〉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动荡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1929~1945年)1.政治上:在大危机影响下,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法西斯国家发动局部侵略战争,英法美等国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并推行绥靖政策;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世界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之间的矛盾。2.经济上: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一种新的运行机制;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卫国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3.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兴起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思维导图||史论术语|1.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推行的特殊政策,也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尝试。3.新经济政策是运用资本主义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有效措施,也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4.“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基础梳理·知识通关1一、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2)政治:俄国进入1__________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3)导火线:一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帝国主义2.进程(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形成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2)“四月提纲”①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3__________________的任务。②提出“4__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夺权。(3)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4)武装起义①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②攻占冬宫,推翻5__________________。社会主义革命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3.结果(1)颁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6___________》《土地法令》。(2)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4.意义(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7______________,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2)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3)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8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局面。和平法令社会主义革命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易混易错|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从革命任务看,它主要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反对封建主义。(2)从革命结果看,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皇权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素养感悟|十月革命的“暴力夺权”方式是俄国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俄国二月革命之后,列宁曾设想用和平方式完成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用暴力手段血腥镇压示威群众,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不可调和,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要推动俄国社会的进步,唯有用武装斗争的方式。二、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1.背景(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9_____________。(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3.措施(1)农业:实行10______________,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11_________。(3)商业:取消12____________,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4.特点(1)适应了战时需要,即“一切为了前线”而采取的非常措施。(2)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国有、实物分配制等。余粮收集制国有化自由贸易5.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6.评价(1)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2)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二)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1.背景(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2.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内容农业以13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14____________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粮食税商品交换4.特点(1)管理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经济体制方面:在15__________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实质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公有制6.影响(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2)是列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为此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7.新经济政策的终结1924年列宁去世后,布哈林成为了新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支持者。随着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全面开始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农村集体化全面代替了新经济政策。|易混易错|新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图解历史|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1.背景(1)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3)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之下,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4)苏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民主传统,斯大林有浓厚的专制独裁意识。2.表现(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16__________,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17__________,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农业政策:推行18_______________运动,建立集体农庄。重工业公有制农业集体化|名师点津|苏联经济建设与罗斯福新政的关联苏联抓住经济危机这一时机,从西方大量进口工业化建设急需的大量机器设备,加速了工业化进程;罗斯福看到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于是借鉴苏联的经济管理方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特点(1)经济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将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摆在首位。(2)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以党代政,以人治代替法治;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清洗异己;缺少监督。(3)思想文化上:个人崇拜,思想控制,学术问题政治化。4.评价(1)成就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②为19_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反法西斯战争(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20_________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③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④高度集中的21_______________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计划经济体制轻工业|知识拓展|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内容: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2)实行的原因: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十分短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将全部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3)成就: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和劳动力,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4)缺点:为追求集体化速度,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违背了自愿的原则。把农民的住宅、牲畜、家禽等收归公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农牧业产量一度明显下降。对富农实行过“左”的消灭政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对农民剥削过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素养感悟|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与灵魂苏俄(联)在20世纪20~30年代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探索。尤其是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严重缺陷,且日益僵化。这表明任何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创新是保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灵魂。►素养提升————————————————素养热词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工业化道路的探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素养解读时空观念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从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开始,经历了农业集体化、工业化,最终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素养解读历史解释(1)俄国革命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经历了从和平夺权到暴力夺权的转变,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素养解读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及历史遗存,印证十月革命的特点及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唯物史观的理论,理解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政策的历史影响。家国情怀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无产阶级为了国家民族浴血奋战的结果,随后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也是艰难曲折的。史料探究·历史解释2◆主题一俄国十月革命(一)时空观念——十月革命的过程[史料]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摘编自列宁“四月提纲”[探究]据史料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有何特点。[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