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总结与提升模块一中国史篇第九单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栏目导航123纵横贯通大题增分单元过关测试(九)纵横贯通1一、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异同《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不同点背景新中国即将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制定主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性质临时宪法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基础规定国体新民主主义性质国家社会主义性质国家相同点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针对训练|1.比较我国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部法律文献内容,其主要不同点是()A.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C.坚持了国营经济的引导作用D.政权主要依靠力量发生变化解析:选A《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故A项正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是其主要不同点,故B项错误;国营经济的作用和地位,也不是其主要不同点,故C项错误;政权主要依靠力量都是工农阶级,故D项错误。二、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对苏联经济体制的借鉴、创新与失误借鉴创新失误社会经济制度建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多快好省”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文化大革命”时期严重偏离了经济建设的轨道工业化建设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体系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以“大炼钢铁”为核心的“大跃进”运动,忽视民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经济结构与体制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长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针对训练|2.下表中的数据主要体现了()“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产品名称1952年产量1957年计划产量增长%棉纱361.8万件500万件138棉布11163.4万匹16372.1万匹147食用植物油72.4万吨155.2万吨214面粉299万吨467万吨156盐346万吨593.2万吨171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B.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C.我国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D.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解析:选B由表格可以看出,相较1952年,1957年时我国棉布、粮食、盐等关系民生的轻工业产品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这说明“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兼顾了民生,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三、我国科教、文艺发展呈现的阶段特征及主要表现时间阶段特征主要表现1949~1956年深受苏联影响(1)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成为重中之重(2)基本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整1956~1966年探索中前进(1)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科技与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2)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6~1976年遭受严重挫折(1)除航天和农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科学研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2)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大学停止招生,大批教授受到批斗(3)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出现“百花凋零”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全面繁荣(1)科学技术全面繁荣,在航天、信息技术方面成就突出(2)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全面发展(3)“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领域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针对训练|3.据统计,1960年中国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毕业的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一现象()A.反映我国完整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B.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C.促进了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D.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解析:选B材料中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增加,只反映出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故A项错误;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增加,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工科毕业生总体数量增加,不能体现出高校学科建设的均衡性,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大题增分2重工业兴国——新中国钢铁业的发展|典题示例|(2019年全国卷Ⅰ)(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618785273348419552851061745279411965122311926910241161975239010582141341023119803712100801480011141——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增分策略|[审题视角]第(1)问:答题限定语→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回答时注意答出四个国家每个国家钢产量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应的原因)答题提示语→“分别说明”(注意不要总体上概括四个国家的钢铁发展趋势,要一个一个分别说明)第(2)问:答题限定语→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注意从材料中提炼概括原因,同时材料中没有涉及的也要一并答出)答题提示语→“简析”“改革开放以来”(简明扼要,有理有据;注意时间范围的限制)[信息提取]题号设问材料关键句提取信息第(1)问发展趋势显性信息美国1950~1975年增长,1975~1980年下降美国钢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1950~1975年成倍增长,1975~1980年增长较少日本钢产量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苏联1950~1965年成倍增长,1965~1980年增长减少苏联钢产量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1950~1980年中国钢产量翻了600多倍中国钢产量快速增长第(1)问基本原因隐性信息,美国二战后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期;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美国采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日本战后在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利用美国的扶植,引进技术而快速增长,但由于70年代受到美国“滞胀”的影响而放缓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50年代开始“一五”计划和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第(2)问主要原因显性信息“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科技水平提高“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投资大幅增加隐性信息“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组织答案](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快速增长。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2)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谢谢观看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