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总结与提升模块一中国史篇第六单元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840~1894年)栏目导航123纵横贯通大题增分单元过关测试(六)纵横贯通1一、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2.表现(1)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2)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3)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4.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针对训练|1.郑观应在《易言》中写道: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政院”“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这一认识()A.是对“中体西用”的具体表述B.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C.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D.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解析:选C材料中“设有上下议政院”已经超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由康有为提出,故B项错误;材料中郑观应主张效仿西方实行议会制,这是对洋务派思想的突破,故C项正确;顽固派主张维护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二、近代西方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西方工业化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西方工业化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发展,虽然有来自封建势力的阻碍,但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推动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更是大大加快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中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没有独立成长为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内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阻碍,进程曲折缓慢领导力量在西方工业化过程中,资产阶级一直扮演着主角,开始是商业资本家,后来是工业资本家、金融寡头推动工业化中国工业化开始时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在其过程中作用较大,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领导权资金来源西方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国的洋务企业多靠政府投资,民族资本主义则是在资本主义萌芽被外来侵略截断的情况下出现的,缺少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资金严重不足工业化的次序西方工业化先是从轻工业如棉纺织业开始,再发展重工业中国洋务企业一开始就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轻工业是辅助,而民族工业始终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比重较小,工业结构极不合理|针对训练|2.读下表,由此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19世纪70~90年代清政府投资基本状况表类别工矿、纺织铁路运输数量18个364公里投资额1545.7万元1250.9万元A.清政府的投资资金侧重于民用企业B.当时中国借鉴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C.政府成为民族工业的主要资金来源D.政府投资有效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解析:选B工矿、铁路运输是军用或民用的可能性都有,故A项错误;从表中政府投资类别看,中国借鉴了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器生产、铁路运输方面的成果,故B项正确;表中清政府投资建设洋务企业,与民族工业无关,故C项错误;表中数据只反映出19世纪70~90年代清政府投资基本状况,并没有体现出政府投资的影响,故D项错误。三、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国情比较国别项目中国英国社会形态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军事力量装备陈旧,军纪败坏船坚炮利,战斗力强外交政策闭关自守殖民扩张中英贸易正当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正当贸易,英国处于入超地位综合国力日趋衰落世界强国政治体制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针对训练|3.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A.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形势C.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清政府不懂得国际公法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可以看出,此时中国与英国在外交的礼仪上存在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的背后实质上是两国治理秩序的差异,一个是先进的资本主义,一个是落后的封建主义,故选C项;缺乏近代外交经验只是表象,故A项错误;不了解世界形势不是本质上的区别,故B项错误;不懂得国际公法只是外交知识的欠缺,不是本质的区别,故D项错误。大题增分2守护国门——中国海关税率的变迁|典题示例|(2019年全国卷Ⅱ)(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材料三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10分)|增分策略|[审题视角]第(1)问:答题限定语→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和原因。(注意回答“变化”和“原因”两方面的内容。其中“变化”是对比两个材料的结果,原因要结合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答题提示语→“概括”和“简析”(“概括”主要要求对材料信息进行提炼,“简析”即简要分析,既要根据材料,又要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二者都要语言精练)第(2)问:答题限定语→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主要回答“特征”和“意义”两方面的内容。“特征”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后的海关税率调整与之前的有何不同;“意义”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回答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答题提示语→“简析”“1950年”(“1950”年时新中国已经建立,注意从国家民族独立的角度考虑关税税率调整的影响)[信息提取]题号设问材料关键句提取信息第(1)问变化显性信息“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题号设问材料关键句提取信息第(1)问原因显性信息“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清政府主动管理外贸到被动接受不平等条约“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隐性信息“《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鸦片战争的影响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第(2)问特征显性信息“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关税“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隐性信息国家民族独立关税实现完全自主第(2)问意义显性信息“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隐性信息主权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组织答案](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谢谢观看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