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0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第2讲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1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01自主学习必备知识02互动探究热考重点04精练习题高效作业03命题研析高考动向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2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__________。(3)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风力水车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3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美洲农作物传入的影响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研究成果核心论点:(1)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受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2)美洲农作物传入对明清经济的影响;清代的人口、环境问题与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内在联系。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4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2.手工业(1)生产规模:__________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2)成就①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②纺织业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棉织业:明代__________成为纺织业主要原料。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等等。明代中叶棉花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5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3.商业(1)商业繁荣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②区域间__________贸易发展较快。③社会上大量使用__________,商业资本日趋活跃。④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__________和晋商。(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__________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长途贩运白银徽商佛山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6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出现:明朝中后期,出现在江南丝织业中。①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②性质:是一种新的__________性质的生产关系。(3)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4)缓慢原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资本主义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7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明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核心论点:(1)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官营手工业。(2)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8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二、农耕经济的迟滞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__________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4)评价①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②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专卖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9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2.“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表现影响“海禁”(明朝)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______主持下进行(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延缓了封建经济的解体(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阻隔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闭关锁国”(清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须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官方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10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虽然这种做法常常引起西方人的愤懑,但在冲突没有激化之前,中国的君主和官、绅、商都不会觉察到其中的毛病。——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11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核心论点:(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对外进行贸易。(2)“闭关锁国”政策虽然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是遮断了西方商人与“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引起西方人的不满。(3)对于“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最终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12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图解历史】古代手工业【名师点拨】明代棉布取代麻、丝成为人们主要衣料的原因棉花种植面积广;棉布质优价廉、柔软舒适、保暖性能好;制棉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易于推广;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广。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13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知识拓展】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14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构图解史】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教材补遗】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15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图解历史】“海禁”、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16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教材补遗】隆庆开关1567年,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明朝经济因此焕发活力,成为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国家。“隆庆开关”表现出明朝在对待国民的海外贸易政策上,突破了朝贡贸易的局限,促进了民间私人贸易的繁盛,大大推进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促使晚明中国白银货币化的进程最终完成。它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和对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17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辨析比较】“海禁”与闭关锁国“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教材补遗】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对外国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18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教材补遗】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我国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国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一是纳税物品由以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地发展。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19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重点一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发展史料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摘编自《中国古代简史》和《中华文明史》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20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史料解读】史料从农作物品种、经营方式、经济作物、种植格局等方面分别总结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问题思考】根据史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试答: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21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提示】农作物品种增加;多种经营方式推广;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史论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促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22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史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23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史料二清代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发展。(2)史料二“山陕会馆”体现了当时形成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24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问题思考】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工商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试答:【提示】地域性的专业性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商业观念有所改变,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25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史论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1)城市继续繁荣和商业市镇兴起。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2)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及其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3)商品流通的活跃和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全国性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形成和整合。农产品、手工业品大量投放市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各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联系加强。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26返回导航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