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7单元 新中国时期 第17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新中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第17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基础知识一遍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五”计划的完成[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背景1.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中央决策(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2)“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二、过程1.工业化建设(1)成果:到1957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2)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表现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2)结果: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意义: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3.存在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史料一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史料二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0.1%以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解读](1)史料一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试答](1)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特点(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4)渐进性和长期性。(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以唯物史观看待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独特之处材料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可以“一五”计划为标志。这个经济发展战略,可简单概括为: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一部分农产品、矿石等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并用国内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代替它们的进口;改善旧中国留下的工业生产布局极端不合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畸形状态;随着重工业的建立和优先发展,用重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装备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随着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以及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逐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摘编自武力《从二百年的大视野看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独特之处。【提示】借鉴苏联模式并得到苏联资金、技术援助;以高速发展为首要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用重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资金积累;实施“进口替代”政策;改变原有工业生产布局极端不合理和区域经济极端不平衡的畸形状态;逐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崇左一模)1953年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有偿地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质变”。这一方式()A.有利于减少对生产的冲击B.全盘借鉴苏联经济模式C.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A[由材料“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有偿地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可知,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过渡,以减少对生产的冲击,故选A项;“全盘借鉴苏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而非国民经济的恢复,故排除C项;“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排除D项。]2.1957年,全国农业总产值536.7亿元,比1952年的417亿元增长了24.8%,平均每年递增4.5%。粮食总产量19505万吨,比1952年的16392万吨增长19%,平均每年递增3.5%。据此分析,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优先发展农业B.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C.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D.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D[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1956年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土地由私有变为公有,故B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走的是集体化道路,农民生产自主权减弱,故C项错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3.下图为我国1952-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后,公有制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A项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开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故C项错误;D项不是最主要的意义。]4.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1955年国家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之后食用油票、布票相继问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各种商品票证。这说明当时中国()A.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奇缺B.规范市场经济、统一消费行为C.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业城镇已建立D.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控制D[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的恢复,物资困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为计划经济体制确立阶段而非市场经济阶段,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公有制才得以确立,故C项错误;票证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经济进行指导的重要措施,故D项正确。]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成功的探索1.《论十大关系》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十大关系,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2.中共八大(1)内容: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2)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3.八字方针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正确认识“八字”方针(1)含义:“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2)关系:“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其目的是“巩固、充实和提高”。二、探索中的失误1.原因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2.表现(1)事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3)危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正确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与生产关系无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三、十年建设成就工业先后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等十几个基础行业交通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能源到1965年石油实现自给,结束了“洋油”时代四、曲折发展的国民经济1.表现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2.整顿(1)周恩来整顿经济: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在农村,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2)邓小平全面整顿: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整顿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国防科技工作等,国民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和倒退的局面,开始了恢复和发展。3.危害(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2)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教材拓展]__新中国的城市化问题1950—1957年,伴随着新中国经济逐渐恢复与“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炼钢铁,“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1961—1965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1966—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素养提升·融会贯通]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年)►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史料一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史料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4月3日)史料三在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

1 / 9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