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5讲 隋唐、宋元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隋唐、宋元时期(公元581—1368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隋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和繁荣时期。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思想文化上,儒学新发展,文化高度繁荣,四大发明外传。[时空坐标·单元概览][时空坐标][时空坐标·单元概览][整体感知]政治—(1)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2)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空坐标·单元概览]经济—(1)隋唐时期,随着新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达到新高度;手工业方面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2)宋代是商业大发展时期,在城市里突破了坊、市界限,农村形成大量草市。宋元时期,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时空坐标·单元概览]文化—(1)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2)宋元时期,儒学处于转型时期,出现理学和心学;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第5讲隋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基础知识一遍过隋唐时期政治制度[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隋唐的三省六部制1.内容(1)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1)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2)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教材拓展]__唐朝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教材拓展]__唐代的藩镇割据唐玄宗在位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辖内州县的权力,这造成了一些军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回鹘、党项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藩镇之内,征兵重敛,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三、选官制度——科举制度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作用(1)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2)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3)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4)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科举制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举荐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科举制虽向社会各阶层开放,但由于当时门阀世族仍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素养提升·融会贯通]1.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时空定位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探究1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史料(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思考]根据史料,概括汉朝、魏晋南北朝、唐朝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解读](1)史料中三个限制:“中枢机构的演变”,三个限定时期,即汉朝、魏晋南北朝、唐朝时期。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侍从设立内朝,削弱相权。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2)史料中的关键信息:“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反映出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南北朝官制变动反映这一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相权分割,加强了皇权。[试答]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时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唐代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官制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模式(1)相权三分,互相牵制,加强皇权。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之间互相制衡,从而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2)职权分明,分工合作,行政效率高。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三省之间既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3)节制皇权,减少施政失误。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皇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4)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探究2由血缘门第到考试选拔——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史料一曹丕即位后,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为此后南北各朝所沿用。……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选出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世家大族势力的影响下,形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豪门贵族担任中正官,评定人物、选官用人只重门第,不重人才……到了晋朝,终于形成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史料二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思考](1)根据史料一,归纳九品中正制存在的弊端。(2)根据史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解读](1)史料一中两个省略号把史料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反映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第二、三个层次分别指出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选官权等方面存在弊端,隐性信息是九品中正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史料二反映隋唐时期,科举制创立并日趋完善,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史料二从选举官员公开考试、择优取士、“平民政治”、促进社会的良性流动等方面体现了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试答](1)弊端:依据门第高低选官,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世家大族把持选官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成为士族垄断政治的工具。(2)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逐渐发展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品评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以唯物史观看待“体制内的民主”——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材料“三省六部制”,简单地说,就是朝廷下面设立三个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关于隋唐三省六部制观点的新颖之处。【提示】史学主流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是皇权集中的产物,是皇权加强的表现。而材料中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三省六部制与“体制内的民主”实现权力有效监督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并循环往复。通过合理分散权力来加强民主决策,并对权力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实现权力分配均衡三省六部制强调集体施政,其行政体制设计注重权力之间的相互或单向制约,从制度上避免政策失误和朝令夕改,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决策与行政分离三省六部制的政权系统中,决策与行政分离已经完成并成熟,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发令系统,而尚书省的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下来,尚书省向职能化方向发展部门协同机制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际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平衡皇权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皇权有一定的平衡作用[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他们忠实履行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这表明隋代史官()A.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B.因侍奉皇帝而影响史实记载的客观性C.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D.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A[结合题中关键信息“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可知,隋代的史官对于约束皇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故A项正确;结合材料可知,隋代史官“忠实履行职权”,没有因侍皇帝而影响史实记载的客观性,B项错误,故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隋代史官对皇权的制约,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隋代史官只是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而不参与朝政,D项错误,故排除。]2.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D[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故D项正确;尚书省仅仅是三省之一,并未剥夺其他两个机构的权力,故A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能,故B项错误;唐朝依然是皇权至上,尚书省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故C项错误。]3.唐代常以低品级官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如唐太宗时魏征以秘书监参与朝政。其后“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也都是宰相之职。唐代这种制度设计()A.起因是相权在唐代有了进一步扩张B.其目的是制约相权以保证皇权独尊C.表明三省六部制已经逐步遭到破坏D.导致中枢机构分权趋势进一步扩大B[题干核心信息是“唐代常以低品级官员居宰相职”,因为当时宰相地位尊崇,皇帝不愿轻易授人而虚其位,让低品级官员任相职,这样更利于制约相权而保证皇权独尊,故B项符合题意;唐代较秦汉,相权被分散和削弱,故A项错误;唐代这种做法并没有改变三省六部制,只是局部调整,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4.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变革,下表反映的是秦朝至唐朝地方行政建制的情况,表中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1 / 1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