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9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时空坐标·单元概览][时空坐标][时空坐标·单元概览][整体感知]政治—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经济—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对外贸易不逊前代。[时空坐标·单元概览]文化—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基础知识一遍过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2)概况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特点表现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2)三公九卿制度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由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3)郡县制①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②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③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5)秦律:细密、严苛。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3.意义(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2)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3)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早在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上已不再进行分封,而是改为设置郡、县;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朝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各地。因此,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演变1.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外朝”,即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的权力。2.中央集权的发展(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每州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3.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标准:孝廉。(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4.外戚宦官专权(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5.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变化“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2)“汉承秦制”的影响①“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统治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的专政。②“汉承秦制”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2.门阀政治的形成(1)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2)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3)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官。3.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教材拓展]__九品中正制品评的主要内容(1)家世:指祖父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素养提升·融会贯通]秦汉、魏晋时期的政治时空定位►探究1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史料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思考]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是如何嬗变的?[解读]史料以第二个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对背景的阐释,第二层是对观点的陈述,指出国家形态从“封建制”演变为“官僚制”。[试答]秦朝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转型,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宗法制以及贵族世袭官职的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由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权力体系。(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主制取代领主制,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探究2英雄不问出处——汉代“布衣将相”之局史料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时期功臣功臣子外戚宗室各级属吏经学之士其他汉高祖1汉惠帝3汉文帝4汉景帝41汉武帝5313汉昭帝3汉宣帝41汉元帝2汉成帝113汉哀帝14——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思考]表中内容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解读]表中横向数据反映出汉代丞相任用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的变化。从表中纵向时间看,从汉武帝开始,丞相任用身份多样,之后转向以经学之士为主。[试答]变化: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的变化。原因: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来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统治者改变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发展儒学教育;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素质。先秦至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时期中央体制地方体制选官体制西周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世卿世禄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秦朝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分权于下的体制推行郡县制,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行军功爵制度;“以吏为师”西汉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由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由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以家国情怀感悟我国古代制度创新与实践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摘编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思考: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提示】示例: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郡县制的现实启示(1)郡县制是中国历史上运用时间最长的地方行政制度,它的作用旨在加强对基层的管理,进而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互动的纽带。(2)在郡县制形成过程中,派生出官僚制度、俸禄制度、上计制度,另外与之相应的乡亭组织、什伍组织以及户籍制度也得到发展,这使得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结构,带动行政运作的两端,中国出现不可逆转的大一统。(3)政治的大一统势必会推动中华文化大一统的实现,进而影响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得中国一直处于大一统的格局中。[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司马迁认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都是黄帝的子孙;《史记·秦本纪》中说秦人是颛顼的后代;《史记·楚世家》中说楚人是颛顼的后代;《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司马迁的这种记史传统()A.强化了“民族一体”的观念B.根植于先秦叙史文化的传统C.冲击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D.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确立A[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都被司马迁追述为黄帝的后裔,有着血缘和亲缘关系,这强化了中华民族都是兄弟民族的观念,故选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史实错误,故排除。]2.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旧地,则分封同姓子弟与功臣,实行分封制。刘邦旨在()A.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为了加强统治,以确保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故B项正确;封国制不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郡县与王国之间不是相互牵制的关系,故C项排除;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