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第2讲 先秦时期的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第2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基础知识一遍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先秦思想文化[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春秋时期的大变革(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2)春秋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国君公室的衰微:国君称“王”,卿大夫强宗崛起,并夺位政变。(2)变法运动的兴起: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早期儒学(1)孔子①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②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3)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2.其他学派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内容影响老子“道”是世界的本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道家庄子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有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家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汉代以后逐渐湮没[教材拓展]__儒家学派的历史观(1)“春秋笔法”:儒家思想只重视政治变迁而忽略社会经济基础。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真正原因——经济运行。(2)厚古薄今:孔子主张“厚古薄今”,他要求人们效法夏商周的奴隶制“法先王”,要人们“克己”以恢复夏商周三代的“礼”。(3)道德理想主义: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以“内圣外王”为君主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虽然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无法实现。但是,它却为一代代儒家知识分子提供了批判现实的精神力量,使中国古代君主制带有“开明”的色彩。三、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战国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2.汉字(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2)成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3.绘画(1)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2)成就①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②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4.文学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现实感强《诗经》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创始者屈原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楚辞代表作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离骚》[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史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史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思考](1)阐述史料一中司马迁的观点。(2)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解读](1)史料一解读要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墨、法三家进行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解读注意史料一中的关键词“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的内涵。(2)史料二解读注意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解读史料的重要依据,依据史料中的分号划分层次可知,诸子百家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试答](1)儒家的维护统治秩序“不可易”,墨家的“强本节用”“不可废”,法家的“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2)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探究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史料《诗经》反映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社会生活。《硕鼠》《伐檀》等诗讽刺了腐败的统治者,表达了人民反抗的心声;《采薇》《君子于役》等诗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忧伤;《七月》等诗反映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表现了天人和谐的意识。——梁珂《论文化的时代性》[思考]依据史料概括指出《诗经》的文学特色。[解读]史料指出《诗经》反映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社会生活,并以《硕鼠》《采薇》《七月》等著名诗篇为例,指出了所描绘的社会现实。[试答]具有时代感和人民性(具有现实主义和关注百姓生活的特点)。《诗经》的地位和影响(1)《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为后来的现实主义诗歌提供了范例。(2)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被历代诗人不断学习和发展,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特有的民族艺术特色。(3)《诗经》中民歌作品的巨大成就,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以家国情怀感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材料一在政治上,“有道”代表了孔子的理想政治和基本政治原则。与之相对则称之为“无道”。孔子的“有道”具有两个特点:所有的人按照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靠“仁”来实现和谐,具体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的政策。这一理论在当时以及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都成为统治者自我认识、自我批评和自我调节的理论依据。——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材料二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白寿彝《中国通史》思考:依据材料,说明儒、墨两家治理社会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评价。【提示】(1)方案:孔子主张“仁”“礼”结合;贵贱有序、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2)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提供理想政治的标准和基本原则;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统治者自我认识与反思的理论依据。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先秦儒家思想的内涵价值(1)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3)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和权利。(4)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5)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6)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战国时期的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这两位思想家的相同之处是()A.都重视对自身的反省B.都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C.都体现民本主义主张D.都反映个人主义思想A[孟子言论的意思是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苏格拉底强调人对自己的理性分析,二者都重视人对自身的分析和认知,故A项正确。]2.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有道德,是“天地之德”;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这说明该时期()A.道德认同意识增强B.富有人文精神C.现实功利思想浓厚D.摆脱宗教束缚B[材料“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人为贵”“人有道德……”“人有知觉……”说明了突出人性,体现了人文精神,故选B项;材料不仅强调人的道德,还强调人的知觉,故排除A项;“现实功利思想”与材料“人有道德……人有知觉……”不符,故排除C项;“摆脱宗教束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3.(2019·桂林一模)1926年,王国维先生作《桐乡徐氏印谱序》指出,近代出土的兵器、陶器、玺印、货币等古物上的六国文字(见下图),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这实际是那时当地的通用文字。这反映出()A.小篆是战国时期各国通用文字B.战国文字存在多元化发展现象C.夏商周历史都有传世文献可证D.战乱导致了部分区域文明消失B[由材料中“六国文字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这实际是那时当地的通用文字”,说明战国文字还未统一,存在多元化发展现象,故选B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六国通用文字是那时当地的文字,并非小篆,故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文字的不同,未说明夏商周的历史是否有传世文献,也未说明部分区域文明的消失,故排除C、D两项。]4.(2019·武汉调研)在《左传》《国语》等文献记载中,楚人引用《诗经》的例子并不少见。其中,楚庄王引用《诗经》数量之多,尤为引人注目。由此可见()A.礼乐制在楚地广泛传播B.楚文化体系完全形成C.楚人华夏认同意识增强D.楚文化神秘色彩浓厚C[楚地本为南方楚文化,楚人引用《诗经》说明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中原文化得到楚人认同,也说明文化的同一性增强,故选C项;礼乐制体现在《礼记》中,而不是反映民风的《诗经》中,因而材料中楚人引用《诗经》不能说明礼乐制在楚地的传播,故排除A项;楚人引用《诗经》只能体现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不能说明楚文化体系的完全形成,故排除B项;楚文化多鬼神,而材料中楚人引用《诗经》只能体现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无法体现楚文化中鬼神的神秘色彩,故排除D项。]高考考法全突破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点卷别命题角度全国卷Ⅰ2018·《墨子》反映传统科技文

1 / 7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