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模块2 中国近现代史 2.3.1 近代向西方学习潮流——晚清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从“西学东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近代中国人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近代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战争的推动下,晚清统治者发动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次变革,三次变革都是在反侵略战争失败后进行的,每一次变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起步。关注话题·深化认知认知一“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1.早期西学传入中国(1)中西文化的交流:自16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传教士相继来华,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2)早期西学的传入:西方传教士从西方带来了圣母像、地图、星盘和棱镜片等物品,翻译西方书籍,引介西方的宗教、科技和学术思想。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利玛窦取汉名、习汉语、穿汉服,钻研中国书籍,遵行中国礼仪,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他编著《乾坤体义》,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等著作。(3)早期西学的影响:传教士作为中西交流的媒介,在“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活动中,对明末清初思想、学风的变革,有较大贡献和深远的历史影响。2.新思潮的萌发(1)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残酷压制反清和进步的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2)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认知二洋务运动——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认知三戊戌变法——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1.中国近代较完整的西学观形成(1)戊戌变法西学内容的变化①洋务运动时期是船坚炮利的西学观,只有少数有识之士和洋务派参与。②戊戌变法时期的西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2)戊戌变法对西学态度的变化①在戊戌变法过程中,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以“上谕”的形式肯定西学,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合法性,这意味着,清王朝公开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及西学放在“师尊”的地位,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②戊戌变法,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第一次较客观地正视自己、评价自己在当时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现状,从而引导国人开始转变观念、摆正位置、调整好心态,较客观地认识当时的世界局势,使国人对西学的优势地位开始普遍认同并付诸实施。(3)戊戌变法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西学观①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于是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介绍到中国,人们都以西学为荣,当时一些报刊都以宣传西学为主要内容,西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②戊戌变法成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转折点,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主导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2.中国近代完整的教育观的形成(1)戊戌变法明确规定变通科举、废除八股,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为西学在中国广泛、深入地传播开辟了道路。(2)在《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对学校教育的内容及课程设置等都进行了规定,这些规定,完全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下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逐步确立了中国近代学堂的教学体制、内容和管理方法,促使中国教育向近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3)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近代教育观和教育原则引导了20世纪初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特别是民主、科学、平等的教育观的确立,使中国教育进入一个重大变革时期。戊戌变法促使中国教育由旧式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3.新的资产阶级近代国家观开始形成政治上他们提出了“兴民权”“开议院”“君民共主”的主张,强烈要求新兴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等经济上他们强烈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工商立国”,设立农工商总局,提倡私人兴办近代企业,奖励发明创造,修筑铁路,开采矿产,改革财政,等等文化教育方面废八股、变科举,提倡西学,建立近代新式学堂,开办京师大学堂,鼓励和提倡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和自然科学等4.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1)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20世纪初,随着新型的西学观和近代教育的宣传和实行,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已经自觉抛弃了封建的八股文、科举,转向学习和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不断探索中国富强之道路,追求进步和真理。(2)变法图强的思想启蒙①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成为封建专制制度的掘墓人,是近代社会构建的主导力量。他们成为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引路人,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列。②戊戌变法在当时虽然失败了,但在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主导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知四清末“新政”——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全面启动1.清末“新政”的内容(1)经济体制改革①实施“奖励实业”政策1903年,清政府正式批准设立商部,统领全国实业发展。商部自成立后,制定并颁行商律,革命“耻言贸易”的旧观念,奖励在工商实业上有特殊贡献的工商业者。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掀起了国内投资实业的浪潮,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华侨回国投资的热潮,这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商会的成立1907年,清政府在京师设立商务总会,专门用于领导各“行业”或“同业工会”,由此,商会影响力扩散到全国。在商会的组织领导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以商会组织为纽带,资产阶级逐步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教育体制改革①科举制的废除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清末“新政”中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当属教育体制改革,而教育改革又是从废除科举制开始的。科举制度的废除,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人才选拔机制,割断了社会精英与政治系统的传统联系,破坏了封建制度原有的人才基础,加剧了社会的分化与解体,从而促进了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废除促进了中国教育的专业化、普及化,促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②新式人才的培养废除科举制后,从恢复和扩建京师大学堂开始,各省先后创办了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各种职业教育和女子教育,由此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兴办新式教育的热潮。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鼓励学成归国,因此,20世纪初期第一次出现了留学的热潮。“新政”造就了新式人才,但这些人才又超出了“新政”的界限,投向了革命和立宪。所以,“新政”的推行,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3)军事体制改革①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是军事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清朝军制的改革经历了从八旗和绿营到湘军和淮军再到新军的编制过程,同时在军官训练、陆军和海军训练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政支持,使清政府的新军在战术、训练、教育、装备上都有所提高,达到了初级的近代意义上的军队水准。②清政府本想以新军来稳固其摇摇欲坠的统治,然而,事与愿违,新军的产生和壮大,导致清王朝出现了愈加深刻的危机。(4)政治体制改革①政治体制改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整饬吏治,合并和裁汰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旧机构;二是颁行《钦定宪法大纲》,仿行立宪。②“新政”时期推行了一整套的民主制度、民主程序、民主内容,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改革措施流于形式,但最终这场改革瓦解了清王朝,同时官制改革也奠定了中国近代国家的雏形。2.清末“新政”对中国早期现代化启动的积极影响(1)经济上,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业化高潮。(2)政治上,民主化得到一定程度发展。(3)传统社会全面解体,现代社会崭露头角。①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各种体制的改革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必然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变化,从而导致传统社会的全面解体。清末经济、教育、军事及政治各个领域的社会制度均发生或开始发生全面、系统的变革,对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②随着政府中的官制改革、司法改革以及创办的新机构、废科举等各项措施的制定并付诸实行以及皇权在逐渐觉醒的民权意识冲击下被迫接受了法律条文的限制,资政院、咨议局得到设立并开展活动等等,这就在封建专制政体上凿开了一个民主政治缺口,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正在向君主立宪制度转变。史学新论·多维探究探究一“雾里看花”“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1.“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史学新论]我们所说的“西学东渐”指明清以来,早期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的仁人志士作为传播者,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近代的仁人志士对国情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但中国人的视野没有停在被动挨打的范围,而是积极地反思原因……近代“西学东渐”这段历史也启示我们,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学习,都需要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张丽丰《浅析“西学东渐”的影响》[发现问题]史料中的两处省略号,把史料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出“西学东渐”开始的时间,第二层次指出近代志士仁人在“西学东渐”中觉醒,第三层次指出了“西学东渐”的启示。[命题角度]“西学东渐”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近代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相关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东渐”出现的背景、影响及启示。2.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并非只学技术[史学新论]当时“师夷长技”说的重心,显然在科技、器物方面,但也不完全排斥在政治方面有限度地吸取西方合理成分的意蕴。尽管魏源等人沿用中国儒家的“仁政”标准来衡量其“合理”与否,因而距离掌握资本主义民主的真髓,还十分遥远(这一任务,又经过半个世纪,才由严复完成),但却暗示了现代化进程的内在逻辑趋向,而这正是我们以往研究中常常忽略的。——何晓明《“开眼看世界”与“师夷长技”评议》[发现问题]史料以全新的视角指出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除学习科技、器物外,也不完全排斥在政治方面有限度地吸取西方合理成分的意蕴。[命题角度]传统教材在介绍“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时,对“技”理解为西方先进技术。材料则指出魏源等人在学习西方时,已经涉及了西方政治制度。探究二“移花接木”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1.“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变化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发现问题]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发展深化。[命题角度]“中体西用”思想的分歧;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深入;清政府主张“中体西用”的实质。2.洋务运动与近代化[史学新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引进了大机器生产,为中国创建了近代的工矿交通通讯事业。我们知道,中国虽然在明清时期就存在使用雇佣劳动的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然而没有自发地出现工业革命,中国的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国外引进的。而在这方面,洋务运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刘芃《历史学习精要》[发现问题]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命题角度]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之先河,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外交等各个方面。探究三“学习效仿”的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1.维新变法运动推进到制度层面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