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2-1231.(2015·江苏)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实验团队的研究成果说明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正确;研究成果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正确。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①观点表述错误;③观点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故排除。答案解析关闭D-3-1232.(2014·山东)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朱熹认为“理”决定事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陆九渊认为“吾心”是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项符合题意。答案解析关闭C-4-1233.(2013·重庆)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B.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安倍晋三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性,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A项正确且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解析关闭A-5-考点一考点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即二者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6-考点一考点二疑点微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试判断)点拨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不同于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辩证关系,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关于“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与“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辩证关系”,详见下表:关系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辩证关系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联系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7-考点一考点二典例剖析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2013年3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存在就是被感知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答题规范选A。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考查获取及解读信息的能力。科学家的实验表明世界是物质的,进一步论证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故选A项。B项是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C项说的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8-考点一考点二哲学的基本派别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9-考点一考点二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不同点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在一定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10-考点一考点二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不同点局限性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把客观精神(如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11-考点一考点二疑点微拨1.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试判断)点拨唯物主义在根本方向上都是正确的,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其局限性,都是不科学的。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在根本方向上是错误的,但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在一定意义上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因此,唯心主义也有其正确、进步的一面。-12-考点一考点二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个对子”。(试判断)点拨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哲学史上虽然存在着“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只存在两大阵营,这主要是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从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因此,哲学史上存在着“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13-考点一考点二关于哲学史上的两大阵营和“两个对子”,详见下表:哲学史上的两大阵营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什么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世界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世界状态“怎么样”,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把握世界哲学史上“两个对子”的关系如何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和唯物主义结合,要么和唯心主义结合-14-考点一考点二如图所示:-15-考点一考点二典例剖析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①存在就是被感知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③→④→②B.②→③→④C.③→②→④D.②→①→③答题规范选C。③体现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②体现的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④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故C项应选。①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设问要求。-16-考点一考点二广深视角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具体内容及其关系-17-考点一考点二(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即二者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绝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而少数哲学家坚持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18-考点一考点二(3)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第二方面是从属的。第一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本体论,第二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认识论。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中总是贯穿和渗透着本体论。-19-考点一考点二2.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1)凡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凡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它的外化和表现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20-考点一考点二(2)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观点。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心外无物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笛卡儿:我思故我在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慧能:仁者心动休谟:我们的直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中外“神创论”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柏拉图:“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朱熹:“理生万物”“理在事先”“未有此气,先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