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专用)2019版中考历史一练通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版块三 中国现代史 主题十五 社会主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主题十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3-1976年)项目中国世界综述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有成就也有失误这一时期,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政治(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这一时期形成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经济(1)“一五计划”的开展,为我国后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说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外交(1)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加强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2)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考点37“一五计划”“三大改造”(8年4考)【中考说明】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一五计划”(识记)(一)背景1.国内(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2)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土地改革的完成,为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4)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国际: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孤立、封锁和包围的政策;受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二)时间:1953—1957年(三)基本任务: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4.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四)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状况(五)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2016,17]兼顾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和商业2.重点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3.改造(变革生产关系的三大改造)和建设(发展生产力的“一五计划”)并举4.兼顾工业化建设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六)成就1.工业方面:①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②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④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⑤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⑥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⑦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2.交通运输方面:①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②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③兴建宝成铁路[2014,21(4)](七)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八)“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的原因1.国际: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我国的“一五计划”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国际局势相对稳定2.国内[2011,21(2)]:人民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土地改革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同步进行的“三大改造”,满足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要求;“一五计划”的实施符合当时的国情;1954年宪法的颁布保证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巨大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九)意义1.建立了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11,21(2)]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016,17;2013,15](2)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3)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分布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二、“三大改造”(识记)(一)时间1953—1956年(二)背景1.国内:①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等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②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恢复并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农产品依然不能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③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④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开展2.国际:受苏联农业集体化模式的影响(三)目的: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四)内容1.农业(1)原因:①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农业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②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③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④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目的:提高农业生产力,使之满足国家工业发展的要求(3)实质:变农民土地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4)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5)阶段: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6)成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资本主义工商业(1)原因①资本主义工商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私营工商业中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营经济力量的增强,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2)阶段: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在农业生产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3)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4)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在我国消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五)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六)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七)意义:1.“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13,15]3.“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基本解决了我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几千年阶级剥削的历史基本结束4.这是我国在过渡时期创造性地开辟的一条符合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这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巨变(第一次为辛亥革命);我国从此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八)存在问题:在“三大改造”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九)启示1.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个人意愿办事【考点链接】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改革(P184):洋务运动(P62)、戊戌变法(P64)、土地改革(P95)、三大改造(P98)、改革开放(P104)。教材设问(新北师·八下)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已出现过,但是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如此兴高采烈地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陈云:《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1956年6月18日)陈云所说的“和平方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种“和平方法”?(1)和平方法:实行赎买政策。(2)原因: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这种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和平过渡。【历史纵横】1.中国近现代史上促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历史事件。(1)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我国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我国由此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2.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事件时间领导人主要事件影响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武昌起义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49年10月1日、1956年毛泽东开国大典、“三大改造”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1978年邓小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经济特区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拓展思考】1.“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近代我国的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和包围政策,需要发展重工业以加强国防力量。(3)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4)中国人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2.“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的关系。(1)“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经济,是工业化的起步。(2)“三大改造”主要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即为满足工业化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展开的。“三大改造”是为“一五计划”服务的。考点38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8年1考)【中考说明】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识记)(一)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完成了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我国逐步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二)颁布时间:1954年9月(三)目的:保证人民当家做主;适应向社会主义过渡新形势的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四)制定机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主要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六)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七)地位: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八)意义1.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基本形成[2014,21(3)]2.总结了百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政治、经济上取得的新成就,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基本政治制度和各项政策,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3.扩大了人民民主权利,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确立了过渡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障5.以立法的形式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反映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一)原因1.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2.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分布特点)3.近代以来,各民族人民在共同抵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联系的政治认同(二)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