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版)2019年中考化学复习 专题二十 学科综合题(试卷部分)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二十学科综合题中考化学(山东专用)1.(2018山东菏泽,1,2分)成语、俗语、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C.百炼成钢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题精练答案C木已成舟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百炼成钢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解题关键先把成语、俗语、古诗词中表达的变化还原出来,再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加以判断。2.(2018河北,13,2分)下列应用与原理对应不正确的是 ()A.防毒面具——活性炭吸附有毒物质B.利用声呐探知海洋深度——回声定位C.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D.船闸——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答案D活性炭能吸附有毒物质,可用于制防毒面具,A正确;利用回声定位原理,用声呐探知海洋深度,B正确;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可隔绝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C正确。3.(2017山东潍坊A,18,2分)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  答案AA项,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故A符合题意;B项,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试管内的压强变小,液面上升,故B不符合题意;C项,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锥形瓶内压强变小,小气球膨胀,故C不符合题意;D项,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锥形瓶内压强变小,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锥形瓶中,故D不符合题意。4.(2017新疆乌鲁木齐,10,2分)如图所示,将液体X加入到集气瓶中与固体Y作用,观察到气球逐渐变大。下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①②③④⑤X双氧水稀硫酸水水稀盐酸Y二氧化锰碳酸氢钠氢氧化钠硝酸铵铁粉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⑤D.②③④答案C①二氧化锰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会使气球膨胀起来;②碳酸氢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会使气球膨胀起来;③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压强增大,气球膨胀;④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瓶内压强减小,气球会变小;⑤铁粉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会使气球膨胀起来,故应选C。思路分析要使图示中的气球鼓起来,就要使瓶内压强增大,通过升温或放出气体可以实现。知识总结遇水放热的物质主要有氢氧化钠、氧化钙、浓硫酸等;溶于水吸热的物质主要有硝酸铵等。5.(2017河北,14,2分)下图所示实验中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甲:水不能从杯中流出,说明水和纸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B.乙: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C.丙:温度计示数减小,说明NH4NO3固体溶于水时放出热量D.丁:敲击音叉乒乓球被弹起,说明振幅越大音调越高答案B将用纸盖住的盛满水的水杯倒置后水不能流出是大气压强的作用,A错误;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热水的温度达不到240℃,B正确;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导致温度计示数减小,C错误;敲击音叉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D错误。6.(2015山东德州,7,2分)要使如图所示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①硝酸铵和水;②铁和稀硫酸;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④生石灰和水;⑤石灰石和稀盐酸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⑤答案B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瓶内压强减小,小气球不能鼓起,故①错误;铁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使瓶内压强增大,小气球鼓起,故②正确;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使瓶内压强增大,小气球鼓起,故③正确;生石灰溶于水,温度升高,使瓶内压强增大,小气球鼓起,故④正确;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压强增大,小气球鼓起,故⑤正确。教师专用题组1.(2018河北,8,2分)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答案B热水蒸发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滚摆上升只是摆的位置发生变化;影子形成是因为物体阻碍了光的传播,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形成较暗区域,A、C、D过程中都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属于化学变化。2.(2018河北,1,2分)鸡蛋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B.维生素C.油脂D.糖类答案A鸡蛋中富含蛋白质,故选A。3.(2017甘肃兰州A,19,2分)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广口瓶内装有某种固体,向其中滴加某种液体后,U形管内液面a低于b,不符合上述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A.生石灰和水B.铁粉和稀盐酸C.硝酸铵和水D.纯碱和稀盐酸答案CU形管内液面a低于b,说明广口瓶内压强增大。生石灰溶于水放热,使广口瓶内压强增大,A符合;铁粉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气体增多,使广口瓶内压强增大,B符合;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广口瓶内压强减小,C不符合;纯碱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增多,使广口瓶内压强增大,D符合。解题关键明确液面高度变化的原理,了解物质溶于水的吸热、放热情况以及物质间产生气体的反应。知识拓展液面高度变化是由于压强变化引起的,使压强增大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产生气体,使气体增多;二是温度升高。4.(2017河北,13,2分)下列实验操作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目的A高温煅烧除去碳酸钙中混有的氧化钙B滴加石蕊溶液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C向平行且自由下垂的两张纸中间吹气探究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D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探究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答案C高温煅烧,碳酸钙分解,不能除去碳酸钙中的CaO,A错误;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呈酸性,滴加石蕊溶液后,溶液均变红,B错误;向平行且自由下垂的两张纸中间吹气,两张纸会贴在一起,说明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C正确;探究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应使两物体带异种电荷,而题中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均带负电,D错误。易错警示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时可用高温煅烧的方法,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知识拓展除杂原则“不增、不减、易分”,即不增加新杂质,不减少主体物质的量,主体物质容易分离出来。5.(2014河北,14,2分)下图所示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甲: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B.乙:铜片表面出现银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说明铜比银活泼C.丙: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靠近后,一根远离,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D.丁:测力计示数与钩码重相等,说明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答案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不能说水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A错误;铜能置换出硝酸银溶液中的银,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银,B正确;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带有同种电荷,接近时其中一根远离,C正确;定滑轮的特性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D正确。6.(2015辽宁沈阳,20,8分)某化学小组初步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实验用品:37%的浓盐酸(密度为1.18g/mL)、10%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量筒、温度计……实验一:配制100mL10%的盐酸(密度为1.05g/mL)实验步骤:(1)计算:需要37%的浓盐酸的体积为mL(精确到0.1mL,下同);需要蒸馏水的体积为mL(水的密度为1.0g/mL)。(2)量取浓盐酸和蒸馏水(3)混合配制实验二:在一定体积的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10%的盐酸(室温下),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如下:加入盐酸的体积(V)/mL02468101214161820溶液温度变化(Δt)/℃Δt15.29.612.016.018.216.715.714.713.712.9(1)表中Δt1的值为。(2)试绘出溶液温度变化与加入盐酸体积之间的关系图。 (3)根据所绘曲线分析,加入盐酸的体积在0~10mL时,溶液温度变化的趋势及其原因是。(4)其他条件不变,若改用20%的盐酸进行滴加,结合对上述曲线的分析,大胆猜想新曲线最高点的位置(不考虑溶液密度和比热容的变化及热量散失等影响因素)。①横坐标及猜想理由:;②纵坐标及猜想理由:。答案实验一:(1)24.076.6(或76.7)实验二:(1)0(2) (3)溶液温度变化逐渐增大,其原因是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随着盐酸体积的增加,放出的热量在不断增加(其他合理答案均可)(4)①5,当恰好反应时,放出热量的最大值与原实验相同,此时所需20%盐酸的体积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坐标与对应理由合理均可)②大于18.2的某值,当恰好反应时,放出热量的最大值与原实验相同,此时溶液总质量比原实验的小,故Δt最大值大于18.2℃(坐标与对应理由合理均可)解析实验一:(1)设需要37%的浓盐酸的体积为V,则1.18g/mL×V×37%=1.05g/mL×100mL×10%解得V=24.0mL需要蒸馏水的质量=1.05g/mL×100mL-1.18g/mL×24.0mL=76.68g因为水的密度为1.0g/mL,则需要蒸馏水的体积约为76.6mL或76.7mL。实验二:(1)加入盐酸体积为0,溶液温度不变,故Δt1为0。(2)根据题表数据,在坐标上依次找出各个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点。(3)由所绘曲线分析得出,加入盐酸体积在0~10mL时,溶液的温度变化逐渐增大,原因是盐酸与NaOH反应放热,随着盐酸体积的增加,放出的热量也不断增加。(4)①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放出热量最大,若改用20%的盐酸,盐酸的浓度增大一倍,则体积为原来的一半时恰好反应,故加5mL20%的盐酸时,放出热量最大;②恰好反应时,放出热量最大,由于溶液的总质量减小,故温度变化比18.2℃大。7.(2014黑龙江哈尔滨,29,5分)化学为交通运输做出很多贡献。请回答下列问题:(1)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2)飞机外壳用的主要材料是硬铝,它属于(填序号);A.合成材料B.金属材料C.复合材料(3)载人航天飞船所用固体燃料是铝粉和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发射时,点燃铝粉产生大量的热,达到高温,引起高氯酸铵发生分解,产生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气体、一种常见的液态氧化物和氯气。写出高氯酸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答案(5分)(1)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转化为机械能(或化学能→内能→机械能或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或化学能→机械能)(1分)(2)B(1分)(3)2NH4ClO4 N2↑+2O2↑+4H2O+Cl2↑(2分)-3价变为0价(-3价→0价或-3→0)(1分)解析(1)汽车在行驶时需要燃油或燃气,使发动机运转起来,因此是由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2)硬铝是铝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因此选B;(3)由题目中的信息知,高氯酸铵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氮气、氧气、水和氯气四种物质,因此化学方程式为:2NH4ClO4 N2↑+2O2↑+4H2O+Cl2↑。反应前氮元素是-3价,反应后氮元素变为0价。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