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十一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一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考历史(全国专用)考点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五年中考1.(2018新疆,4,2分)清末状元张謇提倡实业救国。以下内容与他有关的是 ()A.修建京张铁路B.创办大生纱厂C.研制工业纯碱D.编写《海国图志》答案B本题考查张謇和大生纱厂的建立。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走上“实业救国”道路,B项符合题意。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排除A项;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研制出工业纯碱,排除C项;《海国图志》的作者是魏源,排除D项。2.(2018安徽,5,2分)下图是1912年1月1日出版的《申报》,其表明《申报》 () A.创办于辛亥革命期间B.专门报道政治新闻C.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D.是革命派的机关报答案C本题考查《申报》的创办、刊载内容、社会影响、地位。据出版时间“1912年1月1日”及刊载内容“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文今日履任”等,可知C项符合题意。《申报》创办于1872年洋务运动期间,排除A项;《申报》刊载有新闻、评论、广告等,是当时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排除B项;当时革命派的机关报是《民报》,排除D项。疑难突破材料型选择题有时会附加一些与解题无关的信息来增加试题的难度,转移注意力,干扰正常思维,学生往往会被误导。因此,在分析题意时要全面理解题干的中心思想,尽可能地排除题干中的无关信息。要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判断、比较,从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3.(2018北京,13,1.5分)社会变化反映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下是上海白渡桥平均每天通行情况表(单位:次)。材料反映出 ()A.等级观念的消失B.娱乐方式的多样化C.民族工业的发展D.交通工具的近代化时间人力车马车轿子自行车汽车有轨电车1889年5449110001926年146000034593936922答案D材料表明“汽车”“有轨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逐渐取代“马车”“轿子”等传统交通工具,体现了交通工具的近代化。4.(2017新疆乌鲁木齐,7,2分)自开展“双创”活动以来,创业者、创新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和偶像。一百多年前,曾有一位清末状元积极创业,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他是 ()A.张謇B.魏源C.侯德榜D.詹天佑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魏源是清朝的地主阶级思想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侯德榜是民国时期的科学家,发明了“侯氏制碱法”;詹天佑是清末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B、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项。5.(2017山东潍坊,7,2分)下列诗句中,赞誉张謇的是 ()A.七下西洋不辞劳,架起亚非友谊桥B.应募西联大月氏,为击匈奴开丝路C.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D.创办实业为救国,天地大生见精神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张謇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他主张“实业救国”,曾创办大生纱厂,故D符合题意。A与郑和下西洋有关;B与张骞出使西域有关;C与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关,均不符合题意。6.(2017山西,6,2分)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答案C题干中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涉及“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比较丰富的新式商品,这反映了近代随着列强的入侵,大量新式商品传入中国,人们的物质生活时尚发生了变化。故选C。材料未提及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和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材料中虽提到《上海新报》,但无法说明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故A、B、D排除。疑难突破解答此类题目要抓住关键信息,分析出现象背后反映的本质。本题关键信息是“外国杂货”“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这些外国商品在中国销售说明了中国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7.(2017山东潍坊,8,2分)服饰,自古受到中国人的重视,与人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密切相关。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统一着装。这一规定体现了 ()A.自由思想B.平等思想C.博爱思想D.专制思想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古代服饰与人的身份地位相关,体现了不平等的思想观念;民国初年,“官员不分级别,统一着装”,体现了平等的思想。自由、博爱、专制思想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疑难突破本题以服饰为主题切入,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把握“民国初年”“不分级别”,即可作出正确判断。8.(2017河北,14,2分)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断发易服B.移风易俗C.实业救国D.践行民权答案B本题材料内容丰富,描写了李叔同先生为其母办理丧事时出现的“新现象”,这些新的现象同旧的丧事风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当时的移风易俗,故选B。9.(2016山西,5,2分)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中国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以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手摇纺车效率低下C.印度棉纱质优价廉D.民族工业曲折艰难答案A甲午战争后,中国农户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取而代之的是“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且“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说明中国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选A。B、C只是表象,而非实质;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评析本题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几个干扰选项的设置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对正确选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不理解也是学生出错的重要原因。通过本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历史现象本质的认识。10.(2016山东聊城,12,2分)下面的漫画形象地描绘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推动这一变革的历史事件主要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答案C漫画中的信息显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称呼发生的变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废除了跪拜礼,取消了一些封建落后的称呼。故选C。知识拓展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终结封建帝制的政治革命,也是一场除旧布新的社会习俗的革命。如剪掉了男子头上象征民族征服的辫子、流行中山装等。社会习俗的变化使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面貌为之一新。11.(2017河南,22,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鸦片战争后,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逐渐传入。材料二1865年,英商在北京铺设了半公里的窄轨铁路,并试行小火车。这一举动引起京城市民的惊诧和猜疑,视其为怪物。窄轨铁路很快被清政府责令拆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修筑了芦汉、沪宁、津浦铁路,形成近代中国第一个筑路高潮。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292千米。(1)材料一中交通工具的动力在鸦片战争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2)据材料二,对于火车的引入,近代中国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4分)(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分)答案(1)鸦片战争前:人力;畜力;自然力。(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鸦片战争后:出现了机械动力或蒸汽动力。(1分)(2)转变:由排斥到逐渐接纳。(2分,只答出“排斥”或“逐渐接纳”得1分。)原因: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思想的传入;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观念的变化。(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方便了近代中国人的出行。(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解析(1)结合材料一中的“轿子”“马车”“帆船”“轮船”“火车”等概括即可。(2)第一小问,注意问题是“对于火车的引入”“怎样的转变”,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人对火车由排斥转为逐渐接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思想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观念的转变等角度归纳。(3)从交通工具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等角度作答。知识拓展近代中国修筑铁路最先开始于列强,如英国在上海修筑的淞沪铁路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外国人获得筑路权也同时拥有所有权和经营权,不仅方便了列强经济侵略也兼有战略上控制中国的作用,如日本在东北修筑经营的铁路,在战略上控制中国东北和制衡苏俄。外国经营铁路带来的利润也刺激了中国人从排斥到自己修筑铁路开始与洋人争利,如洋务运动时期为适应煤炭运输修筑的唐胥铁路。还有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12.(2015河南,22,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材料二1895—1898年,新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棉纺织厂最多。由于日本棉纱的大量倾销,以及资本雄厚的英、美、德等国纱厂在上海相继设立,加上清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官吏勒索,沪、苏、杭一带的华资纱厂从1898年起就开始亏损,其他各地纱厂也难以维持。材料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行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政策。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达到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1)据材料一,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动出现的原因。(2分)(2)据材料二,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1898年以后纱厂亏损的原因有哪些?(3分)(3)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影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答案(1)封建经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1分)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外国商品倾销中国市场。(1分)(2)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1分)外国商品倾销;列强在华设厂;清政府加重税收;封建官吏勒索。(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3)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封建势力阻碍;实业家的投资;统治阶级的政策。(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解析(1)大机器工业生产的“洋布”价格仅为手工生产的“梭布”的三分之一,从而导致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据此回答“变动”。“原因”根据材料一中“1846年”这一时间信息,结合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的内容来回答。(2)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使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1898年以后纱厂亏损的主要原因可从材料二中“由于日本棉纱的大量倾销”“英、美、德等国纱厂在上海相继设立”“加上清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官吏勒索”归纳出两点即可。(3)由于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影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国内外反动势力的阻挠破坏、中国实业家的积极参与、统治阶级的政策等。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13.(2015内蒙古包头,4,2分)“生产之要素有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在此,梁启超着重强调 ()A.发展工业以工立国B.发展商业争夺市场C.引进外资发展生产D.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答案C材料信息旨在说明:我国缺乏资本,因此利用外资发展生产是中国今日生计政策的最好办法,故选C。14.(2015山西,7,2分)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