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五考点一览考查角度年份卷别题型题量分值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态度全国卷Ⅰ√√√√全国卷Ⅱ√√√2019全国卷Ⅲ√√√√全国卷Ⅰ√√√全国卷Ⅱ√√√2018全国卷Ⅲ选择题+简答题1+13+6√√√√命题分析与备考建议1.考查内容:2019年全国卷Ⅱ、Ⅲ考查唐诗,全国卷Ⅰ考查宋诗;2018年全国卷Ⅰ、Ⅲ考查唐诗,全国卷Ⅱ考查宋诗;2017年全国卷Ⅰ、Ⅱ考查宋诗,全国卷Ⅲ考查唐诗。整体来看,近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考查的体裁主要是唐宋诗词,这是由唐宋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地位决定的。2.考查能力:设题“点面结合”,两道小题由易到难,由客观到主观,有一定梯度。“点”上设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局部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理解,“面”上设题则重在对整首诗歌的内容、情感或艺术手法的鉴赏。3.备考建议:①要读懂诗歌,积累常见的诗歌题材、情感、意象。②能分类识别重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特征、作用。③能正确辨别命题人的不同要求。如“描述”与“概括”的区别,“表达情感”与“表达的情感变化”的区别等。④要规范答题。如分点答题,每部分先总述然后再具体展开;规范答题用语等第1讲选择题核心知能构建[素养链接]审美鉴赏与创造能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文学作品[自主反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题解题示范(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学霸应考]选项分析选项正误A本项考查对诗歌首联内容的分析。首联中“此身虽贱”表明自己地位低下,“谒孔门”意指诗人干谒的多是孔子的弟子,表明他所尊崇的是儒家思想√B本项考查对诗歌首联内容的理解。“朱门”泛指富贵人家,“孔门”指孔子的门生,代指儒家。“非”说明诗人有明确的精神追求,向往儒家之学,不看重世俗权势,二者形成对比√C本项考查对诗歌颔联内容和诗人情感的分析。“只望至公将卷读”意思是希望主考官能认真阅读自己的文章,“不求朝士致书论”表明诗人不愿借助朝中官员达到入仕的目的,表现了其高尚纯洁的性格特征√D本项考查对诗歌尾联内容的理解。“须有地”表明诗人认为男子汉是否接受别人的恩惠,必须根据自己报答的能力来定,不能平白无故地接受别人给予的恩惠,选项中的“受恩必报”分析错误“受恩必报”分析错误满分技法点拨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二步法”第一步:初读文本,明大意即初步理解诗句意思,明确诗歌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思路写的。诗歌的标题、注释、情语、意象、题材、作者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大意的最佳切入点。第二步:再读文本,细比对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四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针对不同的考查点和命题方式,考生在分析比对时应有不同的应对策略。考查点命题方式应对策略语句含意命题人对诗句或诗句中某个词语的意思予以解说,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把诗句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现诗句所说景物或事件,由此确定句意到底是什么,进而判断选项中对词语的解释或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表现手法命题人从表现手法角度对诗句或词语进行赏析,要求考生判断赏析是否正确平时要熟练掌握诗歌的写景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等,见到试题中对手法的分析以后,要把其分析分成不同的语意单位,一一与诗句对应比较,看哪部分的分析正确,哪部分的分析错误。涉及全诗的,还需要对全诗的思想内容作认真分析,以便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照诗歌情感命题人对全诗或诗的某一句、某一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出分析,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在把选项与原诗作对照分析时,一要注意诗句的陈述主体,看是否与选项所述一致;二要注意诗句中的典故、意象等,对其感情色彩进行深入感知,看与选项所述是否一致;三要注意诗歌下面的注释,看注释有怎样的提示语言风格命题人对诗歌语言风格作出解说,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多种,最常见的有这样几类:一、清新自然;二、朴素平实;三、华丽生动;四、含蓄隽永;五、沉郁顿挫。平时要熟练掌握每一种语言风格的内涵,作答时把诗从头读到尾,一句句看到底符合哪种风格,然后再判断选项是否正确诗歌意境命题人对全诗或是某一句、某一联所营造的意境作出描述,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其各自的特征,最后整合,整体感知其营造的氛围,品味诗歌意境,判断选项是否正确。另外,要熟记常见的意境特征: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萧疏凄凉等艺术效果命题人对诗歌语言或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行赏析评定,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首先,结合注释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其次,熟知诗歌的语言风格;最后,掌握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三者结合看命题人对诗歌艺术效果的赏析评定是否正确诗歌常识命题人对诗歌的有关文学常识进行解说,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了解诗歌发展历史,熟记其分类、文体特征、风格流派、作家作品等,就能对试题中所涉及的诗歌常识迅速作出判断局部深挖类选择题巧判快判这种类型的古诗歌选择题选项的设置最大的特点是,它不是面向诗歌整篇,而是针对其中的某一联、某一句或诗歌中的某一个要点来设置。此类型题目的解题技法与上面“解题二步骤”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在前面所讲的解题技法中根据选项内容采用“分组判定”法来巧判快判。具体如下:(1)如果某项与其他三个选项可分成两组,意思相对,那么不同于其他三项的那一项往往就是答案,因为题干一般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2)由于4个选项都是对诗歌中某联、某句或某一点的理解和赏析,只要其中两个选项相互矛盾,如有的选项判定诗歌的意境或感情是消极的或者感伤的,而有的选项判定是积极的或者昂扬的,那么两项中必有一对一错。对点规范演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水调歌头叶梦得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病不能射。①霜降碧天静,秋事②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③。【注】①这首词作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当时叶梦得六十一岁,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九月望日,与幕下诸将操练弓箭,因病而未能上场习射。②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③云中:汉代北方边防重镇。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四句以“霜降”“碧天”“秋事”“西风”“梧桐”突出了深秋的寥廓与凄清。B.“起瞰”三句,写词人午夜登高远眺,不由生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借酒浇愁。C.下片写了西园习射的情景,词人因病不能竞武,看到虎士矫健英武的表现,感慨万千。D.结尾“回首望云中”一句,词人借汉代古地名表达了自己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心愿。答案B解析“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错,由“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可知,词人是因国土沦丧不能收复而愁,因年老体弱不能为国效力而愁。2.下列对词中加点词语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促西风”的“促”字,不仅写出了秋风强劲,而且体现出敌情急迫、战事紧急。B.“中夜入梧桐”中的“入”字,生动地描绘出风吹入梧桐的枝叶深处,鸣响不止的景象。C.“客争笑”中的“争”字,极写宴饮时宾客的欢笑,与词人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D.“老矣真堪愧”中的“堪”字,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因虚度年华而一事无成的惭愧。答案B解析A项,“体现出敌情急迫、战事紧急”错,词人以此感慨时光流逝,而国土却还未收复。C项,“极写宴饮时宾客的欢笑,与词人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错,“争”写出了武场较量,欢谈笑语,争相夸美的情景。D项,“因虚度年华而一事无成的惭愧”错,“堪”写出了词人因年老体衰而无力报国的惭愧。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寒硖①杜甫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况当仲冬交②,溯沿增波澜。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此生免荷殳③,未敢辞路难。【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四十八岁的诗人杜甫因生活所迫,经过寒硖等地到达同谷县,途中作此诗。硖,通“峡”。②仲冬交:农历十一月初。③荷殳:扛着武器(打仗)。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诗人路经寒硖时所见景物,概写旅途劳顿,谷深路险,光线昏暗,寒意逼人。B.中间四句着重写个人感受,表达了诗人饱受饥寒艰辛之苦,凄凉沉郁、哀壮感伤。C.“野人”二句描写走出寒硖后的沿途所见,野外的人们平静地闲聊,在水边野餐。D.诗人以环境险恶衬托个人际遇之苦,由自身遭遇、眼前现实而引发结尾两句的感慨。答案C解析由注释可知,诗歌创作时代正值“安史之乱”,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所以诗中“野人”是指流离失所免除兵役的乡野百姓,他们不可能“平静地闲聊,在水边野餐”。选项曲解诗意。4.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即用朴素简练的文字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下列诗句中使用了白描手法的一项是()A.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B.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虞世南《蝉》)C.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D.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答案A解析B项,本诗“蝉”“饮清露”表达诗人的高尚情操,是托物言志的手法。C项,“寂寞”“过”把“潮”“月”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项,“银河”“九天”等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池口风雨留三日①黄庭坚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莫④窗归了读残书。【注】①熙宁、元丰年间,诗人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④莫:即“暮”。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扣题,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语言素朴,不假藻饰,但内心情意已委婉传出。B.颔联写诗人放眼流观,无意见到的景物令他内心微起波澜,读来令人想象、回味。C.颈联化用“临渊羡鱼”成语,表达了对世人热衷功名却不付出实际行动的感慨。D.本诗类似随感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将复杂意绪融入寻常的事物形象之中。答案C解析颈联是以人起兴,渔翁从屋舍来到水边收网,这一极平常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他由网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6.本诗颔联“身闲心苦一舂锄”一句中,诗人将内心情感投射于白鹭。下列诗句中的白鹭形象所寄托的情感与此句最接近的一项是()A.雪然飞下立苍苔,应伴江鸥拒我来。(陆龟蒙《白鹭》)B.翘足沙头不得时,傍人不知谓闲立。(卢仝《白鹭鸶》)C.双鹭应怜水满池,风飘不动顶丝垂。(雍陶《咏双白鹭》)D.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答案B解析根据注释可知,“舂锄”即白鹭,白鹭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