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提升〔体系构建〕〔要点整合〕本专题哲学原理总结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原理[原理内容]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方法论]要大力推进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5.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原理内容]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6.人生价值的评价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用者。对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其对社会的贡献。7.如何实现人生价值①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③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一、有关“社会历史观”的命题[设问模式](1)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说明。(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3)运用社会历史观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所采取举措的哲学依据。〔答题模板〕[答题要素](1)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示:辩证关系+分析材料①决定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分析材料)。②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反作用;分析材料)。(2)如何体现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提示:具体原理+关键词句+二者结合①物质财富(创造者、结合材料)。②精神财富(创造者、结合材料)。③社会变革(决定力量、结合材料)。(3)“关注民生”的社会历史观依据。提示: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两个标准①历史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结合材料)。②导向作用(先进的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结合材料)。③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结合材料)。二、有关“人生价值观”的命题[设问模式](1)运用人生价值观的知识对材料进行认识。(2)结合材料,分析青少年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答题要素](1)运用人生价值观的知识对材料进行认识。提示:人的价值的内容+人的真正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结合材料①人的价值的内容(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分析材料)。②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分析材料)。③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分析材料)。(2)青少年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提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标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结合材料①重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③实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④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分析材料)。探究类主观题解题策略[题型特点]探究类试题是为了适应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而产生的。这类试题一般会设置一个或几个背景材料,设置一定的情境,要求考生写出调查报告、活动设计、主题班会、演讲稿或发言提纲等,具有设问发散性强、与考生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答案倡导并鼓励多元化等特点。〔解题指导〕[解题方法]探究类试题的解题步骤分为:第一,选题。确定论题,离不开对所给材料的仔细研读,研究课题的选择必须要与研定对象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要以所学知识为基础,突出分析、认识客观事物的实践能力;研究课题的选择还必须注意其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是以其社会价值为标志的,因而它与政治学科关注社会热点的要求具有一致性。第二,论证。围绕选题,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能泛泛而谈,对于选题的论证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在选择论证材料时,要遵循材料服务主题的原则。第三,作答。切忌单靠背景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直接答题,要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充分运用有关学科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分析材料,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要做到文字通顺、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结构符合逻辑。设计的活动方案或步骤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鼓励参与、有所创意、力求完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015·课标Ⅱ,39(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例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请你加以批驳。[解析]本题为评价类题型。回答本题,可列举日本侵华史实,指出其客观性,是不容否认的;然后,从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的危害、实质方面进行批驳,要做到有理有据,理论与观点相统一。[答案]示例:南京大屠杀、731部队制造使用生化武器残害中国人民等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铁证如山,不会因任何人的抵赖而改变。否认日本侵华历史的言行,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罪行的蓄意美化,是对世界公理良知的粗暴践踏,违背了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否认日本侵华历史的言行,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对人类和平和正义事业构成了巨大威胁。〔针对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微信、微博、微视频、新闻客户端等新兴媒体作为一种新生的形态,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县级媒体融合是基层网络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依托。浙江长兴县长兴传媒集团为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率先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打破内部利益格局、技术等环节的壁垒障碍,充分整合资源,强化协同协作,凝聚起媒体融合发展的强大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立足地域文化、深耕本土新闻,拓展便民惠民服务平台,建立起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通过创新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锻造了一支素质过硬、能打敢拼的全媒体人才队伍;以新技术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开发了“融媒眼”智慧系统,极大提高了新闻生产和传播效率。目前,长兴传媒集团总资产9亿多元,2018年目标营收2.28亿元,荣获全国广电媒体融合创新案例,为县级媒体融合发展探索和积累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1)结合材料,说明媒体融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2)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知识碎片化”的现象出现,有人认为“碎片化知识会使人变得浅薄、盲从”。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阐明理由。[答案](1)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决定力量,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通过运用媒体特点拓宽党联系群众的渠道,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厚植群众基础。②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立足地域文化、深耕本土新闻,发挥人才队伍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不同意。①学习碎片化知识也是人们获得认识的一个途径。②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对碎片化知识的收集、整理,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③人们面对碎片化知识可以进行辨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影响。同意。①碎片化知识割裂了知识的整体性,不利于更加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②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只接受碎片化知识。就难以形成对事物保持独立的认识。[解析]第(1)问要求考生说明媒体融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解答本题首先要求考生对所给的材料要进行充分解读,从材料的表述中提炼出关键性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第(2)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可以从同意或者不同意两个角度任选其一进行分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0多年来,在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实践探索的先锋模范。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装备强国、产业报国的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的主要组织者孙永才;有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研发世界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飞向太空的潘建伟;有“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当年的生产队队长严俊昌;有敢为人先、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创办新疆第一所民办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用教育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改变学生人生命运的库尔班尼亚孜……他们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实践者、创造者和推动者,为推动改革开放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广大青年向先锋模范学习,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放飞梦想,激荡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1)先锋模范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实践者、创造者和推动者。请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加以说明。(2)推进“改革开放精神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落脚点。请就如何推动“三进”活动提出三条建议。[答案](1)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先锋是改革开放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的代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②他们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革新生产技术,发明创造科学技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③他们反映社会进步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呼声,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促进中国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2)示例:①组织改革先锋进学校,讲好改革开放故事。②举办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主题演讲会。③组织学生观看反映改革开放实践和精神的专题片。[解析]第(1)问为分析说明类主观试题,要求用社会历史主体——人民群众的知识说明可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三个角度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