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淤地坝、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移民和农村能源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同时,还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据统计,5年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8万平方公里,建设基本农田1861.7万亩、大中型淤地坝4800座,水土保持林草9399.8万亩。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改观。但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根本的遏制,严重的水土流失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局部好转,总体持续恶化.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在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说:“这一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70%以上,仍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仍很脆弱,防治任务仍十分艰巨。”一是坡耕地治理任务艰巨。有6700万亩5°以上的坡耕地,其中25°以上坡耕地690万亩仍不得不耕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缺少旱涝保收、相对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广种薄收,粗放经营,是直接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没有基本农田做保障,对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效益的持续发挥构成潜在威胁。二是黄河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缓慢。黄河上中游地区共有27万多条0.5公里以上的沟道,尤以晋陕蒙接壤地区的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集中来源区,给黄河下游的防洪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三是这一地区石油、天然气、煤炭、交通等开发建设活动相对集中,对水土资源、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带来的压力加剧。一些单位、个人在开发建设中急功近利,忽视生态保护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引发系列生态危机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强度之剧烈,居全国首位。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生产能力降低,而且大大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承载能力衰减。黄河中上游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资源性缺水严重,加之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土地生产能力大幅衰减。从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旱灾、河道断流等频发。同时,造成黄河水沙关系严重失调,对黄河干流、主要支流大中型水利枢纽产生严重的淤积,加剧了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直接危及黄河的健康生命,也加大了黄河治理开发成本。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自然资源丰富的这一地区能源、化工、基础设施等项目开发建设的规模和强度日趋加大,开发建设中忽视环境保护,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省长陈德铭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由此引发的各种生态危机,对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黄河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严重障碍。”加快治理刻不容缓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及生态安全,对当地和下游地区影响重大,事关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为此,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及黄河中上游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一致呼吁国家加快对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防治。在黄河上中游地区实施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工程。建议国家安排专项投资直接补助农民进行坡耕地改造,中央每年补助投资10亿元,地方按1:1配套10亿元,每年新增高标准坡改梯任务300万亩,新增退耕面积100万亩,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黄河上中游地区坡耕地改造任务,从而根本解决耕地水土流失问题。这是贯彻落实中央今年一号文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山区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可谓一举多得。进一步加大淤地坝工程建设力度。在实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试点工程的基础上,将中央专项投资从目前的每年2亿元增加到5亿元以上,每年新建淤地坝2000多座,新增坝地5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控制面积5000平方公里。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国家近年来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巨大作用。目前该项工作已接近尾声,国家提出的对退耕还林还草给予8年补助的期限也快到期。由于退耕还林还草基本上都是在贫困山区实施,因此建议国家适当延长对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时限,加大后续产业扶持力度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投入,以利于地方进一步改善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群众生活,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研究制定出台水土保持补偿政策。从煤炭、矿山、石油、天然气、水电站等资源开发项目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所在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拓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投资渠道,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恢复全国水土保持委员会。从国家层面上协调农林水及交通、铁路、国土、建设、环保、电力等部门共同搞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并加强对流域与区域水土保持委员会工作的指导。鄂陵湖当得知有机会去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着实令我兴奋,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一直期待这次三江源之行。三江源与我们今天日益关心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除此之外,三江源地区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对外来客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历史上,三江源地区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甸区。近些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增加和生产活动加剧,缺水、大气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三大问题日益突出,有关专家甚至警告说,未来15至30年,三江源地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将继续下降。9月7日早7时,我和报社另外三位同事一起,在中国水电四局办公室秘书兰生荣的陪同下,从兰州乘坐两辆越野车沿214国道向三江源保护区所在的玉树进发。途径日月山、共和县、玛多县,翻越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口,当夜幕降临时,终于抵达玉树藏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结古镇。行程830公里,耗时十四个小时,虽然大部分路程是在柏油马路或水泥路上顺畅行驶,但其中有几处未完工的路段极为崎岖不平,坐在车中,除了忍受高原缺氧,还要饱受汽车颠簸之苦。群山环抱中的玉树县城8日,结古镇。这里从古自今日都是青、川、臧重要贸易集散地和交通枢纽。上午,藏族导游介绍我们到几处当地著名的景点参观。其中,嘉那嘛呢堆和勒巴沟最值得一看。嘉那嘛呢堆位于结古镇东边3公里的新寨村,据说是康熙年间结古寺的第一世嘉那活佛在此修建的嘛呢堆。朝圣者将一块块刻有经文的石头摞到玛尼堆上,经过“众人拾柴”已经形成了高近2米,比一个足球场面积还要大的嘛呢石城,堪称“世间第一大嘛呢堆”。到勒巴沟,要走一段陡峭的盘山路,山下是湍急的通天河,让我们胆战心惊。勒巴沟藏语意为“美丽沟”,对藏民来说,这是神圣之地。沟内溪水边、林荫处堆积了大大小小雕凿于不同年代的嘛呢石。两侧岩壁上,可以找到雕刻的佛像和经文,其中一处释迦摩尼雕刻像,据说距今已有1300年。玉树新寨村嘉那嘛呢堆由江泽民题名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矗立在通天河岸下午,从结古镇驱车80多公里,来到隆宝滩黑颈鹤国家自然保护区。这是一个长约10公里,宽约3公里的沟谷地带,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之间,有一大片平坦的沼泽草甸,这就是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黑颈鹤的故乡。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国际上已把黑颈鹤列为急需拯救的濒临物种。我们在隆宝滩也仅看到一二十只黑颈鹤。玉树隆宝滩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无人处理的生活垃圾流入到水源在隆宝滩保护区内,仍然可以看到一些牧民定居点和大量的牦牛。一些生活垃圾无人管理,正在顺着小溪流入沼泽、湖泊,对三江源造成污染。目睹此情,令人遗憾,保护区要实现真正的管理,看来还任重道远。玛多的兴衰9日早7点,离开结古镇,中午返回曾路过的玛多县。玛多归果洛藏族自治州所辖,地处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北麓,阿尼玛卿山以西的黄河谷地。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在境内,素有“千湖之县”之称。县城街道上车少人稀,很冷清。午饭后,县旅游局的卓玛领我们前往黄河源。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行车,一幕美景豁然展现在眼前,鄂陵湖水清澈碧绿,湖面烟波浩渺,在阳光和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波光粼粼,鱼鸥、野鸭嬉戏飞翔。鄂陵湖海拔4300多米,与西边的扎陵湖称之为“黄河源头姊妹湖”。但是由于鄂陵湖水上涨,断绝了通往扎陵湖的道路,我们只好放弃抵达黄河源。失去了触摸母亲河源头的机会,真让我们惋惜呀!鱼鸥在鄂陵湖嬉戏飞翔鄂陵湖边被拆除的定居点,只剩残垣断壁然而玛多给我们留下最为印象深刻的还是生态的恶化。卓玛告诉我们,七八十年代,玛多曾是全省有名的首富县,现在却论为贫困县。她说,小时候,草原的草齐腰深,而现在稀稀疏疏,难掩裸露的沙土地。据了解,玛多县70%的草原退化,沙漠化土地达1100多万亩,并以每年20%的速度扩展。土地沙化又反作用于水循环,导致湖泊大量减少。历史上玛多曾拥有四千多个大小湖泊而享有“千湖之县”的美誉,如今大部分已不复存在。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首次断流,专家分析认为这一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黄河源头乃至三江源地区生态全面恶化的重要标志。卓玛用手示意小时候草原牧草的高度生态大移民在距玉树县城不远的家吉村,我们走进一处移民新村,建筑格局整齐划一,全部为砖瓦结构的四合院。据了解,这里220多户藏族牧民是去年10月从牧区迁来定居的,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政府的帮助下做临时工。谈到现在的情况,他们表示仍然留念过去的放牧生活,他们说,现在吃牛羊肉不方便,只能花钱买了。从牧区迁到玉树移民新村,开始新的生活在草原和牧民和睦相处了数千年之后,如今却发生了草畜矛盾,为此,人类不得不作出让步。2004年7月,三江源开始了生态大移民,国家投入6.31亿元,计划5年内将5万多牧民从三江源保护区陆续移出,争取将三江源核心区重新恢复成“无人区”。5万多牧民,结束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件痛苦而无奈之举。没有一技之长的牧民,在城镇找不到工作,一旦政府停发补助金,他们就有可能重返草原。牧民改变千百年形成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需要一个很长的适应过程,解决好牧民的长远生计问题,还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后续产业的发展。保护三江源在行动自2000年开始,源区内全面禁止采金、伐林、挖药、捕猎野生动物等活动,通过组织群众植树造林,建设围栏草场,治理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药剂灭鼠,人工降雨等多种措施,使江河源区的生态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200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元月,国务院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8月30日,投入75亿元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青海全面启动,这是西部大开发又一标志性工程,也是继青藏铁路后国家在青海投资的又一重大项目。各种珍稀鸟类在三江源繁衍生息清晨,在返回西宁的路上,透过车窗可以看见各种野生动物与我们插肩而过,无论是翩翩起舞的水鸟,还是自由自在漫步于草原上的野驴和藏羚羊群,都笼罩在金色的阳光下,与初秋的青藏高原构成一幅瑰丽、宁静、和谐的图画。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公路保护,保障公路完好、安全和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路保护工作的领导,依法履行公路保护职责。第三条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公路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公路保护工作;但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国道、省道的保护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公路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具体负责公路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第四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开展公路保护的相关工作。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从事公路管理、养护所需经费以及公路管理机构行使公路行政管理职能所需经费纳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但是,专用公路的公路保护经费除外。第六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综合考虑国家有关车辆技术标准、公路使用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公路建设、管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