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四散体文章自由笔,串“形”聚“神”是规律——散文文本阅读针对提升四针对提升四建技巧网络,构答题意识——技巧界定难,分析不够全技巧类题目,主要指:一是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近年高考,此考点的考查内容主要是文本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怎样的作用。命题者常常从对文章表达技巧的界定和分析其表达效果方面进行考查,考生往往茫然无措,失分点常常表现在技巧界定不准和分析效果不全不透两个方面。01提升角度一02提升角度二[明方法·迷途指津]提升角度一技巧界定“三方面”第一,建立关于技巧的知识网络,并把握各种技巧的内涵。关于技巧的知识网络,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构建:第二,还要区分几组易混技巧手法。1.渲染与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进行多方面的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属于正面描写。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属于侧面描写。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烘托却是通过对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2.联想与想象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3.对比和衬托对比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来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来“衬”出其中的一个。4.衬托和烘托衬托强调的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烘托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如景物描写的意境渲染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第三,根据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提升角度二分析效果“四意识”分析效果要“全”要“透”,需要有“四意识”:第一,寻找意识。就是根据题干要求,在文中把与题干相关联的语句全找出来,然后进行分类分析。第二,分析意识。就是分析技巧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第三,关联意识。就是在赏析具体技巧手法的效果时,要关联对事件的叙述、形象塑造、情感表达、主题揭示等方面的作用。第四,融合意识。就是在表述某种技巧手法的效果时要融合这种技巧手法本身的效果作用。这就需要掌握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1.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2.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3.描写(1)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细腻逼真、形象生动的效果。(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4.修辞手法(1)比喻: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高深的事理浅显明白,使复杂的事情清晰突出,使抽象的事物生动具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2)比拟:使被描述的人或物特征鲜明、形象可感;使阐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使抒发的感情更为强烈,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种手法有时和人称的变化结合在一起运用。(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概括力强。(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8)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9)反问:强调语气,使语气强烈,强化情感。5.表现手法(1)象征: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把不便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回味。(2)衬托: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4)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具有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5)虚实结合: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6)动静相衬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7)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1.三段式: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地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2.多角度: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止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细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3.用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术语,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二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学解题·触类旁通]阅读2018年高考浙江卷《汴京的星河》(文本见本专题“针对提升三”例2),完成后面的题目。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解题思路]题干要求考生“从结构上”进行分析。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先结合内容,再联系“结构上”的常规思路解答:结构手法界定+分析表达效果。[试写答案]解析:从结构上分析作品内容的选择安排,即要从篇章结构技巧,如铺垫、伏笔、照应、线索、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等角度思考。先写街是先从“面”上落笔,提供一个观灯游览的典型场所——繁华的街市,从而引出下文游人众多;再写人,突出人的多,为下文观灯受阻埋伏笔,更加能突出观灯的盛况;最后再写汴京灯的盛况就顺理成章了。星河即是灯河,“灯”是全文写作的重点,也是作者写作的目的。如此写来,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层次性强,条理性也突出。答案: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下伏笔。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反馈练·有效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都江堰余秋雨一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融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儿,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二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汇,聚汇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的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三四川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儿学问,永远水汽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想。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四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条横江索桥。桥很高,桥索由麻绳、竹篾编成。在这样高的地方偷看桥下会神志慌乱,但这是索桥,到处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