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六客观主观年年换,读懂诗意应万变——古诗词鉴赏针对提升一针对提升一题材反传统、不合常规——高考新宠诗赏析指导近几年高考语文卷中的诗歌鉴赏,除了送别诗(词、曲)、咏物诗、羁旅诗、咏史诗、写景诗、贬谪诗等我们熟悉的材料外,又新增了题画诗、干谒诗、节令诗和酬赠诗等。这几类诗歌在阅读鉴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进行一番探究。一、题画诗: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有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或即兴,或酝酿,或自题,或他题,或题画内,或题画外。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画与诗歌联姻的产物,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大致有四点:化静为动、变无为有、借题发挥、虚实结合。1.化静为动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诗而是一首写景诗。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如果去掉这首诗的题目和序言,简直就是一首描绘牧童骑牛场景的诗:石、竹、牧童、牛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峥嵘”写出了石的形,“绿”写出了竹的色,“倚”“御”更是赋予画面以动感;诗人以诙谐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后四句活画出诗人既怜石又爱竹的心理,让人忍俊不禁。2.变无为有画面由于受画幅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联想,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如2008年宁夏卷高考题《题李世南画扇》,回答问题时,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哪些是画外之景。其中对画外之景的描写运用了想象手法,使画面上的景物活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画外之趣,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3.借题发挥诗歌就是来抒发思想情感的,当然,题画诗也不例外。不否认有个别题画诗的作者悟透了画作的意蕴,用诗歌来表达画作的思想情感;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例1:明人徐渭自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人买,闲抛闲掷野藤中。”自己题自己的画作,当然,诗意与画意浑然一体。作者把自己一生的怀才不遇、境遇的不平、郁勃之气,通过笔墨宣泄出来。读完此诗,再看画作,那点点撒落的,不知是墨还是泪。例2:元朝诗人王冕自题《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人借诗表达了自身淡泊名利、一身正气的思想。4.虚实结合题画诗毕竟是诗,是物象与心境的融合。题画诗贵传画外之意,在好的题画诗中,诗人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所谓实,就是指具体的景致物象;所谓虚,就是指抽象的思维活动。以虚补实,以情思突显景物,是题画诗的一大特点。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开头两句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竹林、桃花为江岸之景,鸭子为江中之景,是画面的重心所在,是实写;在惠崇这幅“鸭戏图”里,“春江水暖”用“鸭先知”移情于画,凭感觉和想象再现了暖融融的春意,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是虚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前者仍是画面之景,实写;后者,写诗人看到画面上的蒌蒿和芦苇,便想到以之做烹调佐料的河豚,合情合理,是虚写。这首诗有实有虚,虚实相生,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而且又通过想象弥补了画面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题画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题画诗的共同特点是将静止的画写活写动,写得画中之物仿佛能跳出画外。画是诗的脸面,诗是画的神韵,诗是对画的提炼和概括,更赋予了题画者自己特有的观感和情思。(2)题画诗多采用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即借景抒情,借对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自己的感情,延伸画意,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景致与情怀相互融通,达到和谐统一。(3)题画诗在意境上一般有三大特点:一是寄寓主观情思,二是展开艺术联想,三是借题发挥、抨击时弊。[高考链接1](2019·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题许道宁[注]画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解析:选C。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说,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说此画蕴含佳句,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二、干谒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干谒,就是有求于人,特别是向达官贵人、在上位者进行请求,使他们关照自己,为自己延揽声誉等。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干谒诗歌的风格类型:1.温婉含蓄,如: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2.真诚恳切,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3.自负豪迈,如:李白《上李邕》4.不卑不亢,如: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干谒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两点:(1)要注意揣摩诗人的感情。虽然干谒目的不同,或为求取科举而干谒,或为授官、铨选而干谒,或为入幕出幕而干谒,但古代文人都是谦谦君子,不会直接将才华外露。因此他们都通过作干谒诗的方式,既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又显委婉含蓄。例如:东都望幸章碣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唐以洛阳为东都。诗中字句,大意是说东都的宫女日夜盼望君王巡幸洛阳,自己有机会承恩受宠,转念一想,又陷入绝望:因为君王即使东巡,也会从长安带来他宠爱的美人,自己仍旧没有机会;以致懒于梳妆打扮,整日双眉紧锁,也不再上高台眺望了。表面上,这是一首宫怨诗,而实际上,据《唐摭言》记载,作者写这首诗乃是为了讽刺高湘。高湘回长安时路经连江,邵安石将自己写的诗文呈献给他,很受赏识。高湘便将邵安石带到长安。后来他以礼部侍郎主持进士考试,邵安石就及第了(当时试卷不糊名)。章碣在诗中以望幸的宫女比作包括自己在内的不第举子,以君王比高湘,以美人比邵安石,暗寓褒贬,语含怨愤。然而话说回来,章碣的怨恨其实并无多少道理。高湘所为,也算不得科场舞弊,并未违犯什么原则。(2)要注意分析诗人的表现方式和手法。在干谒方式上,有互利法、恳请法、激将法等不同手法。例如:上李邕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四年游北海郡时写给北海太守李邕的。开头四句化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几句,诗人自比大鹏,字里行间豪气激荡。五、六句表现凡俗之人不理解自己,意在讽刺,也饱含着世无伯乐的感慨。宣父即孔子,唐贞观年间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末二句借此典劝李邕重视自己。此诗言辞颇为自负,乍一看犯了干谒诗之忌,却通过“时人”和“丈夫”、“宣父”和“丈夫”两两对照,巧妙地恭维李邕超越“时人”,有“宣父”之雅量。这样既无碍于干谒之体,也保持了自己略无拘束的个性,这也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的地方。[高考链接2](2019·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注]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解析:选D。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受恩必报”错误,诗歌尾联表达的诗人对待恩惠的态度是,接受恩惠需要有理由,不能随便地接受别人的恩惠。(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作答此题,需要结合颈联中两个具体场景,联系全诗分析其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颈联的两个场景,一是雨中垂钓引发乡思,一是秋夜中风吹木叶声阵阵传来,这两个场景将诗人孤高耿介的情怀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直观感受;结构上,诗人在直抒胸臆中穿插场景描写,可以使诗歌的节奏得以舒缓,使诗歌显得委婉从容。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三、酬赠诗: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赠诗,顾名思义,就是诗人赠送酬答之作,内容多为送亲别友、寄远怀人,特点是常用比兴手法,表达委婉曲折。酬赠诗产生于文学摆脱经学的束缚,走向独立,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之时,诗人们开始注意利用独立后的文学抒发一己之怀。他们融情于诗句,故语深情浓,真切动人,且诗格清逸出尘,自抒怀抱而思致深刻。酬赠诗的针对性很强,其酬答唱和从不同侧面反映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理想和内心情感,因而在漫长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且长盛不衰。酬赠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两点:(1)要知人论世,熟悉写作背景,特别注意原诗后面的注释。(2)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能研读出比兴之外的深意。[高考链接3](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答:解析:本诗兼有酬赠诗和节令诗的双重特点。处士,旧指有才德而不肯出来做官的人。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九月九日即重阳佳节,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赏菊、怀远的习俗。诗人从“惊秋老”起兴,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的是,本文在抒写离情别绪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两种情感有机地熔铸在一起,使得整首诗苍凉沉郁,颇具老杜之风,抒发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