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观感《都挺好》虽然沿袭了都市电视剧固有的俗套套路,如帅哥美女、豪车盛宴,但以客观冷静的叙事,一个个展现了因为贫穷而多子女家庭的淳朴甚至冷酷的一面,戳中了观众心中的痛点,成就了它的另一面。国家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是在1980年代,在此之前,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一个家庭有三到四个孩子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养育这些孩子,解决他们的穿衣吃饭读书就业成家,无论是对农村还是城市的父母,都是很伤神费脑乃至抓狂的事情,毕竟,那时贫穷是绝大多数家庭的常态,区别只在于穷、很穷、非常穷、非常非常穷。出生于这样家庭的孩子,如果遇到冷酷、自私、不靠谱的父母兄弟姐妹,在成长过程以至终其一生也难逃原生家庭留在心里的阴影与隐痛。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就来自这样一个原生家庭,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儿。父母都是工人,母亲强势,父亲苏大强窝囊,他们最大的共同点是重男轻女。为了大儿子苏明哲出国留学、二儿子苏明成购买婚房,母亲自作主张,先后卖掉了家中两间房子,其中一间还是苏明玉的卧室。苏明玉成绩优异,理想目标是像大哥苏明哲那样考上清华,出国留学。结果被母亲逼着上了一所免费师范。剧中还有这样一个镜头,苏明玉与家人一起吃饭,两只鸡腿被父母分别夹到两个哥哥碗里。可见苏明玉在这个家里是如何不受待见,仿佛是这个家庭的多余人。苏明玉的父亲苏大强不担当,听任妻子任性而为,当女儿受到母亲刁难后,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借故“不在现场”。苏家的阳光并未均匀地洒给每一个儿女,长期生活在家庭阴影中的苏明玉上大学后以自食其力的方式与母亲与这个家庭公开决裂,经过辛苦打拼,在一家著名大企业当了高管,事业风生水起。苏明玉的决裂只持续了十余年,母亲的意外去世,她回家奔丧,从此与这个久已失联的家庭藕断丝连。母亲去世后,长期受母亲压制管束的父亲无拘无束,将他不靠谱、不着调、瞎折腾的性格缺陷展露无遗。他存的意义就是以无厘头持续地给原本就为家庭事业心力俱疲的三个子女添堵,让他们无所适从。苏大强夫妇颠覆了以往的影视剧所歌颂的乐于为子女当牛做马、有责任有担当的父母固有的正面的温馨的形象。这只是理想中的形象,或者说是一部分父母的形象。现实生活中,类似苏大强夫妇这样的的另类并非个例。记得九十年代中期,我初到法院审理婚姻家庭纠纷案件,那时我还是一个走出校门没几年,缺乏生活阅历的单身青年,对于赡养案件,先入为主地认定是子女不孝。案件办多了,深入进去,才发现是非曲直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关系。有些父母,他们像苏大强那样不论在哪一方面都是失败者,他们不赡养自己的父母,若干年后,当他们需要被赡养时,子女得到他们的“真传”,有样学样,拒绝尽义务。有的父母,无端干涉子女的家庭生活,有些本来没有大问题的婚姻硬生生是被他们拆散的。摊上这样的父母,像苏明玉那样抗争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如苏大强夫妇这样自私冷酷、充满偏见的父母,物质贫困只是诱因,更主要的原因是精神贫困。他们没有是非观,没有格局。即使是摆脱物质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后,这些人格缺陷依然没有改观,“仓禀实”带来的并不是知礼节,还是一付无赖德性,看看苏大强因贪图高利息被骗6万元后夜不能昧,从苏明玉手中拿到以为是公安破案后追回的6万元兴奋到失态的嘴脸就是例证。这样的问题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即便如苏明哲、苏明玉兄妹在学业事业出类拔萃的,内心深处还是没有安全感。尤其是从小缺少父母兄弟关爱的苏明玉,成年后不敢恋爱,更不敢成家,坚强的冷傲的外表下是一颗不堪一击的玻璃心。一百零一年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呼吁“救救孩子!”,今天我们急需救治的是苏大强夫妇这样的父母,用法治、德治的方式,通过若干代人的努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让他们物质生活小康之后不再继续成为精神生活的赤贫者、乞讨者,这就是《都挺好》给予我的启示。